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3 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发展现状 | 第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及有限元建模 | 第21-41页 |
2.1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概述 | 第21-23页 |
2.1.1 静力法 | 第21页 |
2.1.2 反应谱法 | 第21-22页 |
2.1.3 时程分析法 | 第22-23页 |
2.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 | 第23-24页 |
2.3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4 连续梁桥计算模型建立 | 第24-32页 |
2.4.1 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32页 |
2.5 铅芯橡胶支座隔震原理及力学模型 | 第32-36页 |
2.5.1 铅芯橡胶支座的构造 | 第32-33页 |
2.5.2 铅芯橡胶支座的力学模型 | 第33-36页 |
2.6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 | 第36页 |
2.7 结构的自振特性 | 第36-3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铅芯支座力学参数分析 | 第41-61页 |
3.1 人工地震动的输入 | 第41-44页 |
3.2 基于桥梁内力及位移响应的支座力学参数分析 | 第44-48页 |
3.3 基于能量法的支座参数优化设计 | 第48-55页 |
3.3.1 结构能量耗散分析 | 第48-49页 |
3.3.2 地震作用下结构能量的表达 | 第49-50页 |
3.3.3 基于结构耗能的支座力学参数设计 | 第50-55页 |
3.4 桥梁隔震效果分析 | 第55-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四章 隔震梁桥增量动力分析 | 第61-87页 |
4.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概述 | 第61-62页 |
4.2 IDA分析地震动输入及主要工作流程 | 第62-66页 |
4.2.1 地震动输入的选取 | 第62-65页 |
4.2.2 IDA分析参数选取 | 第65页 |
4.2.3 IDA分析方法的主要工作流程 | 第65-66页 |
4.2.4 多条IDA曲线的统计方法 | 第66页 |
4.3 连续梁桥IDA分析 | 第66-79页 |
4.3.1 计算模型介绍 | 第66-68页 |
4.3.2 墩底曲率IDA分析 | 第68-74页 |
4.3.3 铅芯橡胶支座剪应变IDA分析 | 第74-79页 |
4.4 基于IDA的隔震梁桥纵桥向抗震性能评估 | 第79-84页 |
4.4.1 隔震桥梁损伤极限状态的确定 | 第79-82页 |
4.4.2 基于IDA的隔震桥梁的失效模式分析 | 第82-83页 |
4.4.3 基于IDA的隔震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估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五章 隔震梁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87-101页 |
5.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概述和工作流程 | 第87-88页 |
5.1.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87页 |
5.1.2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工作流程 | 第87-88页 |
5.2 基于IDA隔震梁桥概率需求模型 | 第88-91页 |
5.3 基于IDA分析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91-98页 |
5.3.1 桥墩的易损性曲线 | 第92-94页 |
5.3.2 隔震支座的易损性曲线 | 第94-95页 |
5.3.3 不同地震水平下结构构件易损性对比 | 第95-97页 |
5.3.4 桥梁系统的地震易损性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