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填方路基服役性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填方路基典型病害分析 | 第16-23页 |
2.1 路堤边坡病害 | 第16-20页 |
2.1.1 纵向开裂 | 第16-18页 |
2.1.2 不均匀沉降 | 第18-19页 |
2.1.3 坡面冲刷 | 第19页 |
2.1.4 滑坡 | 第19-20页 |
2.2 支挡防护结构病害 | 第20-21页 |
2.3 截排水设施病害 | 第21页 |
2.4 路基病害与服役性态的关联分析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填方路基服役性态评价指标研究 | 第23-39页 |
3.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3页 |
3.2 评价指标构建 | 第23-37页 |
3.2.1 路基结构强度指标 | 第24-28页 |
3.2.3 路基不均匀沉降指标 | 第28-32页 |
3.2.4 路基整体稳定性指标 | 第32-37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填方路基服役性态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第39-58页 |
4.1 指标体系模型概述 | 第39页 |
4.2 评价等级 | 第39页 |
4.3 指标权重的标定 | 第39-44页 |
4.3.1 构造权重向量矩阵 | 第40-41页 |
4.3.2 拉依达准则及改进 | 第41-42页 |
4.3.3 标定指标权重 | 第42-44页 |
4.4 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 第44-50页 |
4.4.1 路基结构强度评价模型 | 第44-47页 |
4.4.2 路基不均匀沉降评价模型 | 第47-48页 |
4.4.3 路基整体稳定性评价模型 | 第48-50页 |
4.4.4 填方路基服役性态综合评价模型 | 第50页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第50-56页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50-51页 |
4.5.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51-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填方路基服役性态评价模型应用 | 第58-72页 |
5.1 路段基本状况 | 第58-59页 |
5.2 数据调查采集 | 第59-66页 |
5.2.1 数据采集内容、设备及方法 | 第59-61页 |
5.2.2 数据采集人员要求 | 第61页 |
5.2.3 数据调查 | 第61-64页 |
5.2.4 数据处理计算 | 第64-66页 |
5.3 指标体系评价模型计算 | 第66-68页 |
5.4 模糊综合评价验证 | 第68-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