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动态交通分配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动态交通分配 | 第12-13页 |
1.2.2 基于数学规划的动态交通分配 | 第13页 |
1.2.3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动态交通分配 | 第13-14页 |
1.2.4 基于变分不等式的动态交通分配 | 第14-15页 |
1.2.5 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动态交通分配 | 第15-16页 |
1.3 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PSO算法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1.3.2 PSO算法的应用研究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2章 动态交通分配基础理论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基本原理 | 第21-33页 |
2.1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概述 | 第21-24页 |
2.1.1 交通流的时变性 | 第22-23页 |
2.1.2 动态交通分配特性 | 第23-24页 |
2.2 动态交通分配中的相关术语与约束 | 第24-27页 |
2.2.1 相关术语 | 第24页 |
2.2.2 符号定义 | 第24-25页 |
2.2.3 目标函数 | 第25-26页 |
2.2.4 相关约束 | 第26-27页 |
2.3 粒子群优化算法理论与原理 | 第27-32页 |
2.3.1 粒子群优化算法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2.3.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常见改进策略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自适应惯性权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33-49页 |
3.1 动态系统最优交通分配模型 | 第33-35页 |
3.1.1 模型简述 | 第33页 |
3.1.2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 | 第33-35页 |
3.2 基于自适应惯性权重的PSO算法 | 第35-42页 |
3.2.1 惯性权重取值范围 | 第35-37页 |
3.2.2 基于粒子适值的自适应惯性权重 | 第37-38页 |
3.2.3 改进随机惯性权重 | 第38页 |
3.2.4 变异扰动 | 第38-39页 |
3.2.5 算法设计 | 第39-42页 |
3.3 实验分析 | 第42-48页 |
3.3.1 交通网络实例 | 第42-43页 |
3.3.2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3-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基于教与学优化算法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49-69页 |
4.1 教与学优化算法概述 | 第49-50页 |
4.1.1 教师阶段 | 第50页 |
4.1.2 学生阶段 | 第50页 |
4.2 TLBPSO算法概述 | 第50-52页 |
4.2.1 教师阶段 | 第51页 |
4.2.2 学生阶段 | 第51-52页 |
4.3 TLBPSO算法流程 | 第52-55页 |
4.3.1 算法总体框架 | 第52-54页 |
4.3.2 学生阶段算法设计 | 第54-55页 |
4.4 算法性能分析 | 第55-66页 |
4.4.1 教师阶段 | 第56-59页 |
4.4.2 学生阶段 | 第59-64页 |
4.4.3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4.5 分配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4.5.1 交通网络流量分配对比 | 第66-67页 |
4.5.2 路段流量分配对比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动态交通分配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69-77页 |
5.1 城市交通综合管控系统总体框架 | 第69-71页 |
5.1.1 系统物理架构 | 第69页 |
5.1.2 系统逻辑架构 | 第69-71页 |
5.2 动态交通分配系统分析 | 第71-73页 |
5.2.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71页 |
5.2.2 数据流程分析 | 第71-73页 |
5.3 动态交通分配系统设计 | 第73-76页 |
5.3.1 系统功能结构 | 第73页 |
5.3.2 功能详细设计 | 第73-74页 |
5.3.3 数据库设计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7页 |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