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与《老人与海》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7-9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第一章 《老人与海》对《年月日》影响的可能性 | 第12-22页 |
第一节 《老人与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 第12-18页 |
一、《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 | 第13-14页 |
二、《老人与海》在中国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中国作家对《老人与海》的接受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年月日》的文本创作背景 | 第18-20页 |
一、创作焦虑 | 第18-19页 |
二、身体疼痛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阎连科与《老人与海》的文学联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年月日》与《老人与海》的文本对比 | 第22-40页 |
第一节 情节设置的类同 | 第22-26页 |
一、结构元素的异形同构 | 第22-24页 |
二、人鱼对峙的巧妙转换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共通 | 第26-30页 |
一、不惧死亡的困境超越者 | 第26-28页 |
二、追求自我实现的孤独者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叙事策略的相似 | 第30-36页 |
一、相似性的叙事空间 | 第31-32页 |
二、时间刻度的有效运用 | 第32-35页 |
三、独白式的心理叙事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次要角色功能的一致 | 第36-40页 |
一、孤独的慰藉 | 第36-37页 |
二、适时的缺席 | 第37-38页 |
三、轮回的希望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影响的限度与影响的延续 | 第40-55页 |
第一节 文体的启发与求新求变 | 第40-45页 |
一、文体意识的彰显 | 第41-42页 |
二、文体风格的悬殊 | 第42-44页 |
三、文体的求新求变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极限叙事的延续与极致化 | 第45-49页 |
一、限度的设置与突破 | 第46-47页 |
二、《日光流年》的延续 | 第47-49页 |
第三节 人与自然抗争主题的书写 | 第49-55页 |
一、地理空间的创作转换 | 第50-51页 |
二、和谐与对抗的双重变奏 | 第51-52页 |
三、命运突围的失败尝试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年月日》文本生成的多重影响 | 第55-64页 |
第一节 愚公移山神话的再现 | 第55-57页 |
第二节 时代记忆的独特显影 | 第57-60页 |
第三节 作家创作心态的嬗变 | 第60-64页 |
一、逃离与归依 | 第60-61页 |
二、认同与投射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