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社团教育功能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2.1.1 高校社团 | 第15-16页 |
2.1.2 教育功能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第17-18页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21页 |
第3章 高校社团组织的本质特征 | 第21-27页 |
3.1 高校社团组织的种类和特点 | 第21-24页 |
3.1.1 高校社团组织的种类 | 第21-22页 |
3.1.2 高校社团组织的特点 | 第22-24页 |
3.2 高校社团组织的结构特征和活动方式 | 第24-26页 |
3.2.1 高校社团组织的结构特征 | 第24-25页 |
3.2.2 高校社团组织的活动方式 | 第25-26页 |
3.3 高校社团组织的运行规律 | 第26-27页 |
第4章 高校社团活动的规范性分析 | 第27-30页 |
4.1 大学生加入社团动机的规范分析 | 第27-28页 |
4.1.1 大学生加入社团的正确动因 | 第27页 |
4.1.2 大学生加入社团的错误动因 | 第27-28页 |
4.2 高校社团规则制度的规范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5章 高校社团的教育功能分析 | 第30-40页 |
5.1 德育功能 | 第30-32页 |
5.1.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30-31页 |
5.1.2 凝聚团结功能 | 第31页 |
5.1.3 诱导激励功能 | 第31-32页 |
5.1.4 调节自律功能 | 第32页 |
5.2 智育功能 | 第32-34页 |
5.2.1 兴趣培养功能 | 第32-33页 |
5.2.2 潜力挖掘功能 | 第33页 |
5.2.3 素质拓展功能 | 第33-34页 |
5.3 体育功能 | 第34-35页 |
5.3.1 体能锻炼功能 | 第34页 |
5.3.2 意志力培养功能 | 第34-35页 |
5.4 美育功能 | 第35-37页 |
5.4.1 审美能力培养功能 | 第35-36页 |
5.4.2 陶冶情操功能 | 第36页 |
5.4.3 艺术创作功能 | 第36页 |
5.4.4 个人形象提升功能 | 第36-37页 |
5.5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 | 第37-40页 |
5.5.1 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功能 | 第37-38页 |
5.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功能 | 第38页 |
5.5.3 劳动创造与创新功能 | 第38-39页 |
5.5.4 社会交际功能 | 第39-40页 |
第6章 高校社团发挥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0-48页 |
6.1 高校社团发挥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6.1.1 社团自治力不足 | 第40-41页 |
6.1.2 社团外张力缺失 | 第41-42页 |
6.1.3 社团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缺失 | 第42-43页 |
6.2 高校社团发挥教育功能现存问题的对策 | 第43-48页 |
6.2.1 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意识转变 | 第43-44页 |
6.2.2 社团学生干部“以点带面” | 第44页 |
6.2.3 加强教师对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力度 | 第44-46页 |
6.2.4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第46-47页 |
6.2.5 学校规范学生社团建设 | 第47-48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