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1章 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15-27页 |
1.1 相关概念概述 | 第15-18页 |
1.1.1 共享发展理念 | 第15-16页 |
1.1.2 革命老区 | 第16-17页 |
1.1.3 教育扶贫 | 第17-18页 |
1.2 共享发展理念的来源及发展 | 第18-24页 |
1.2.1 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渊源 | 第18-19页 |
1.2.2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 第19-21页 |
1.2.3 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渊源 | 第21-24页 |
1.3 共享发展理念与教育扶贫的关系梳理 | 第24-27页 |
1.3.1 教育扶贫来自正确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 | 第24页 |
1.3.2 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实现教育扶贫预期目标 | 第24-25页 |
1.3.3 共享发展、精准扶贫与教育扶贫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2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革命老区教育扶贫的背景及意义 | 第27-32页 |
2.1 革命老区教育扶贫的背景 | 第27-29页 |
2.1.1 历史背景 | 第27-28页 |
2.1.2 理论背景 | 第28页 |
2.1.3 现实背景 | 第28-29页 |
2.2 共享发展理念下革命老区教育扶贫的意义 | 第29-32页 |
2.2.1 有利于发挥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 | 第29-30页 |
2.2.2 有利于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观念上的贫困 | 第30页 |
2.2.3 有利于实现革命老区根本脱贫 | 第30-31页 |
2.2.4 有利于发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表率作用 | 第31-32页 |
第3章 革命老区教育扶贫取得的成就 | 第32-36页 |
3.1 革命老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 第32-33页 |
3.1.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32-33页 |
3.1.2 职业教育较快发展 | 第33页 |
3.2 革命老区师资队伍建设有所加强 | 第33-35页 |
3.2.1 教师待遇、地位有所提高 | 第33-34页 |
3.2.2 教师培训力度有所加大 | 第34页 |
3.2.3 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 | 第34-35页 |
3.3 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更为完善 | 第35-36页 |
3.3.1 各阶段教育资助体系更为健全 | 第35页 |
3.3.2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得到落实 | 第35-36页 |
第4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革命老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6-49页 |
4.1 教育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 | 第36-39页 |
4.1.1 对教育扶贫的整体价值认识不足 | 第36-37页 |
4.1.2 在认识层面存在思维短视 | 第37-38页 |
4.1.3 教育扶贫理念创新性、开放性缺失 | 第38-39页 |
4.2 教育扶贫政策法规不完善 | 第39-42页 |
4.2.1 教育扶贫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 第39-40页 |
4.2.2 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设计不全面 | 第40页 |
4.2.3 教育扶贫政策执行过程存在偏差 | 第40-41页 |
4.2.4 教育扶贫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41-42页 |
4.3 教育扶贫推进过程的非精准性 | 第42-45页 |
4.3.1 扶贫对象不够精准 | 第42-43页 |
4.3.2 帮扶环节不够到位 | 第43-44页 |
4.3.3 管理方面不够有效 | 第44-45页 |
4.3.4 考核方式不够全面 | 第45页 |
4.4 教育扶贫主体参与的非广泛性 | 第45-49页 |
4.4.1 行政管理部门参与责任不明确 | 第45-46页 |
4.4.2 教育扶贫的社会力量缺失 | 第46-47页 |
4.4.3 群众参与教育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 第47页 |
4.4.4 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扶贫缺乏协同性 | 第47-49页 |
第5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革命老区教育扶贫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49-61页 |
5.1 以共享发展为指导,树立系统性的教育扶贫理念 | 第49-51页 |
5.1.1 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49-50页 |
5.1.2 增强教育扶贫创新意识 | 第50页 |
5.1.3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 第50-51页 |
5.2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教育扶贫政策法规 | 第51-53页 |
5.2.1 建立完善教育扶贫法律法规 | 第51-52页 |
5.2.2 增强教育扶贫制度之间的协同性 | 第52页 |
5.2.3 建立健全教育扶贫监督评价机制 | 第52-53页 |
5.3 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实现精准化的教育扶贫 | 第53-56页 |
5.3.1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 第53-54页 |
5.3.2 实施精准帮扶举措 | 第54-55页 |
5.3.3 完善精准管理体制 | 第55页 |
5.3.4 健全精准考核方式 | 第55-56页 |
5.4 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 第56-59页 |
5.4.1 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扶贫 | 第56-58页 |
5.4.2 构建社会主体协同参与教育扶贫的格局 | 第58页 |
5.4.3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激发群众参与教育扶贫的内生动力 | 第58-59页 |
5.5 以红色传承为手段,发扬苏区教育的优良传统 | 第59-61页 |
5.5.1 开展全民教育 | 第59-60页 |
5.5.2 注重全面发展 | 第60页 |
5.5.3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