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基于设计思维的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2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第11页
        (二)教育界对设计思维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第11页
        (三)核心素养对21世纪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页
        (一)理论意义第12页
        (二)实践意义第12页
    三、理论基础第12-14页
        (一)杜威的经验课程观第12-13页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3页
        (三)教学设计理论第13页
        (四)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TPACK)理论第13-14页
    四、概念界定第14-15页
        (一)设计思维第14-15页
        (二)教学模式第15页
    五、研究现状第15-20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六、研究方法第20-22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20-21页
        (二)实验法第21页
        (三)调查法第21-22页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及问题分析第22-28页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产生与演变第22-25页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初期阶段第22页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阶段第22-23页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阶段第23-25页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问题分析第25-28页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理解出现偏差第25页
        (二)教学内容大而杂,缺乏系统化设计第25-26页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第26页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第26-28页
第二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构建第28-38页
    一、基于设计思维《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的内涵第28页
    二、基于设计思维《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的特征第28-29页
        (一)以学生为中心第28-29页
        (二)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第29页
        (三)以合作为主要方式第29页
    三、基于设计思维《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第29-31页
        (一)创新性原则第30页
        (二)系统化原则第30页
        (三)循环迭代原则第30-31页
        (四)乐观性原则第31页
    四、基于设计思维《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第31-38页
        (一)理解问题第32-34页
        (二)分析问题第34-35页
        (三)设计方案第35-36页
        (四)反思评价第36-38页
第三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检验第38-53页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第38页
    二、实验工具第38-39页
        (一)教学设计模板第38-39页
        (二)评价量表第39页
        (三)调查问卷第39页
    三、实验变量第39页
    四、实验对象第39页
    五、实验计划第39-40页
    六、实验过程第40-48页
        (一)第一次应用:设计“植树问题”教学方案第41-45页
        (二)第二次应用:设计“认识钟表”、“认识方向”的教学方案第45-48页
    七、实验结果分析第48-53页
        (一)问卷结果分析第48-51页
        (二)访谈结果分析第51-53页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一、研究结论第53-54页
        (一)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53页
        (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第53页
        (三)锻炼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第53-54页
    二、研究展望第54-55页
        (一)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第54页
        (二)创设不同学科的问题情境,增加教学设计活动第54页
        (三)建设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相配套的学习平台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A第60-64页
附录B第64-65页
附录C第65-67页
附录D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状况的研究
下一篇:一流大学自主招生阶层公平研究--以国内五所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