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无酬家务劳动价值估算的意义和作用 | 第16-22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2.2 现实意义 | 第17-20页 |
2.2.1 个体层面 | 第17-18页 |
2.2.2 家庭层面 | 第18-19页 |
2.2.3 社会层面 | 第19页 |
2.2.4 国家层面 | 第19-20页 |
2.3 无酬家务劳动价值估算的作用 | 第20-22页 |
第3章 无酬家务劳动价值估算方法及实证应用 | 第22-43页 |
3.1 时间利用研究 | 第22-23页 |
3.2 时间利用研究在无酬家务劳动价值估算上的应用 | 第23-25页 |
3.3 计入核算的无酬家务劳动内容界定 | 第25-28页 |
3.3.1 时间利用调查中数据指标的选择 | 第25页 |
3.3.2 无酬家务劳动涉及的相关活动种类及筛选 | 第25-27页 |
3.3.3 计入核算相关活动的界定与规范化 | 第27-28页 |
3.4 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4.1 模型基本思路 | 第28页 |
3.4.2 模型建立 | 第28-29页 |
3.5 估算模型的估算实证——以甘肃省为例 | 第29-43页 |
3.5.1 省份选择的标准 | 第29页 |
3.5.2 数据收集一最低工资、对应行业工资和家政服务业工资 | 第29-32页 |
3.5.3 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3.5.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34-36页 |
3.5.5 利用岭回归去除多重共线性影响 | 第36-39页 |
3.5.6 无酬家务劳动工资率的计算 | 第39-40页 |
3.5.7 甘肃省2008年无酬家务劳动价值的估算 | 第40-42页 |
3.5.8 其他投入法价值量比较 | 第42-43页 |
第4章 无酬家务劳动价值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以北京、广州和甘肃为例 | 第43-51页 |
4.1 区域差异比较对象的选取 | 第43-44页 |
4.2 不同区域的估算结果 | 第44-48页 |
4.2.1 北京市的估算结果 | 第44-46页 |
4.2.2 广东省的估算结果 | 第46-48页 |
4.3 估算结果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 第48-51页 |
4.3.1 三个省市整体横向对比结果 | 第48-49页 |
4.3.2 经济发展对无酬家务劳动价值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第5章 无酬家务劳动价值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 第51-68页 |
5.1 时间利用调查数据的适用性 | 第51页 |
5.2 数据的获得及差异群体的划分 | 第51-56页 |
5.2.1 数据的获得——以甘肃省为例 | 第51-53页 |
5.2.2 按不同特征划分的群体 | 第53-56页 |
5.3 群体差异状况分析 | 第56-60页 |
5.4 不同群体差异的横向比较分析 | 第60-68页 |
5.4.1 按年龄分组的群体差异分析 | 第60-63页 |
5.4.2 按教育程度分组的群体差异分析 | 第63-64页 |
5.4.3 按经济状况分组的群体差异分析 | 第64-68页 |
第6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68-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9-74页 |
6.2.1 深化无酬家务劳动价值核算研究 | 第69-71页 |
6.2.2 促进劳动市场和经济社会中的公平性 | 第71-73页 |
6.2.3 加强宣传营造实现平等的舆论环境 | 第73-74页 |
6.3 研究展望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74-76页 |
6.3.1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6.3.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