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对话教学实践及其有效性探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二、对话教学的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文献法 | 第12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三、访谈法 | 第12页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对话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对话教学的特点 | 第14-15页 |
一、民主与平等 | 第14页 |
二、互动与生成 | 第14-15页 |
三、开放与多元 | 第15页 |
第三节 对话教学的类型 | 第15-18页 |
一、师生对话 | 第15-16页 |
二、生生对话 | 第16页 |
三、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对话教学的实践方式与误区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对话教学的实践方式 | 第18-24页 |
一、基于师生对话 | 第18-21页 |
二、基于生生对话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对话教学的基本流程 | 第24-26页 |
一、话题设计 | 第24页 |
二、师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 第24-25页 |
三、师生、生生延伸对话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对话教学的误区 | 第26-30页 |
一、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学生主体性缺失 | 第26-27页 |
(二)对话遭遇“冷场” | 第27页 |
(三)对话中目标游离 | 第27-28页 |
二、问题的探源 | 第28-30页 |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与认知的偏差 | 第28页 |
(二)教师的“话语霸权” | 第28-29页 |
(三)师生对话缺乏共鸣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高中语文对话教学实践的反思 | 第30-46页 |
第一节 有关对话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第30-33页 |
一、问卷调查(学生群体) | 第30-32页 |
二、主题访谈(教师群体)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对话教学实践与课例分析 | 第33-44页 |
一、从具体课例看高中语文对话教学 | 第34-44页 |
(一)现代新诗课例:《再别康桥》 | 第34-35页 |
(二)古代记述散文课例:《鸿门宴》 | 第35-37页 |
(三)写人记事散文课例:《小狗包弟》 | 第37-39页 |
(四)写景状物散文课例:《囚绿记》 | 第39-40页 |
(五)诗歌课例:《孔雀东南飞》 | 第40-41页 |
(六)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课例:《赤壁赋》 | 第41-43页 |
(七)演讲辞课例:《我有一个梦想》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教学实践反思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与原则 | 第46-51页 |
第一节 针对师生对话中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 第46-48页 |
一、教师理论修养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 第46页 |
二、教师秉持平等的原则进行对话 | 第46-47页 |
三、师生共同激活文本,围绕目标进行对话 | 第47页 |
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第47-48页 |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第48页 |
六、尊重对话结果的多样性 | 第48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有效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48-51页 |
一、开放与界限同在 | 第48-49页 |
二、愉悦自由与紧张挑战并存 | 第49页 |
三、个性化感知与文章价值观相协调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高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调查问卷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