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3页
图表目录第13-17页
1 绪论第17-36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7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8-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1.4 国内外地铁站地下空间发展研究第20-35页
        1.4.1 国外地铁站地下空间发展第20-26页
        1.4.2 国内地铁站地下空间发展第26-32页
        1.4.3 我国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第32-35页
    1.5 小结第35-36页
2 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解析第36-46页
    2.1 人性化概念第36-37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7-41页
        2.2.1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第37-38页
        2.2.2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38-40页
        2.2.3 无障碍设计第40-41页
    2.3 地铁站地下空间的概念解析和分类第41-45页
        2.3.1 地铁站地下空间的概念第41-42页
        2.3.2 地铁站地下空间的分类第42-45页
    2.4 小结第45-46页
3 地铁站地下空间环境中人的认知过程及行为心理解析第46-65页
    3.1 地铁站地下空间特点第46-52页
        3.1.1 地铁站地下转换空间的特点第47-50页
            3.1.1.1 空间的导向性第48-49页
            3.1.1.2 空间的联系性第49页
            3.1.1.3 空间的互动性第49-50页
            3.1.1.4 空间的延续性第50页
        3.1.2 地铁站地下主体空间的特点第50-52页
            3.1.2.1 空间的秩序性第50-51页
            3.1.2.2 空间的集散性第51页
            3.1.2.3 空间的识别性第51-52页
            3.1.2.4 空间的公共性第52页
    3.2 人在地铁站地下空间环境中的认知过程第52-56页
        3.2.1 人在站内空间环境中的感觉性刺激第53-55页
        3.2.2 人在站内空间环境中的知觉反应第55-56页
        3.2.3 人在站内空间环境中的整体认知第56页
    3.3 人在地铁站地下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心理解析第56-64页
        3.3.1 地铁站地下空间对人的影响因素第56-59页
        3.3.2 人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的行为分析第59-62页
            3.3.2.1 地铁站空间环境中行为模式分类第60-62页
            3.3.2.2 地铁站地下空间环境中的行为特点第62页
        3.3.3 人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的心理分析第62-63页
        3.3.4 人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的感官分析第63-64页
    3.4 小结第64-65页
4 人性化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营造要素与营造策略第65-95页
    4.1 人性化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营造要素第65-68页
        4.1.1 实体要素第65-67页
        4.1.2 地域性要素第67页
        4.1.3 自然要素第67-68页
    4.2 地铁站地下转换空间人性化营造策略第68-78页
        4.2.1 过渡性空间的营造策略第68-74页
            4.2.1.1 过渡空间尺度第69-71页
            4.2.1.2 过渡空间光环境第71-72页
            4.2.1.3 过渡空间无障碍设施第72-74页
        4.2.2 导向性空间的营造策略第74-78页
            4.2.2.1 对称空间动态导向性设计第74-75页
            4.2.2.2 非对称空间动态导向性设计第75页
            4.2.2.3 空间秩序性动态导向性设计第75-77页
            4.2.2.4 利用界面色彩构成形成动态导向第77-78页
    4.3 地铁站地下主体空间人性化营造策略第78-94页
        4.3.1 空间秩序性的营造策略第78-80页
            4.3.1.1 空间序列第78-79页
            4.3.1.2 空间节奏第79页
            4.3.1.3 视觉中心第79-80页
        4.3.2 空间识别性的营造策略第80-85页
            4.3.2.1 提升主体空间界面的识别性第80-81页
            4.3.2.2 利用光照增强主体空间识别性第81-82页
            4.3.2.3 利用色彩变化提高主体空间识别性第82-84页
            4.3.2.4 通过标识系统增强主体空间识别性第84-85页
        4.3.3 空间多样性的营造策略第85-94页
            4.3.3.1 营造富有个性化的空间第86-88页
            4.3.3.2 营造具有丰富性的空间第88-92页
            4.3.3.3 营造功能多样性的空间第92-93页
            4.3.3.4 营造复合功能性的交往空间第93页
            4.3.3.5 营造功能多样的地域文化空间第93-94页
    4.4 小结第94-95页
5 实例分析与改进策略第95-108页
    5.1 郑州地铁一号线概况第95-100页
        5.1.1 空间环境现状分析第95-97页
        5.1.2 人性化营造策略第97-100页
    5.2 案例 l:郑州地铁 1 号线紫荆山站第100-103页
        5.2.1 空间环境概况第100-101页
        5.2.2 空间特色分析第101页
        5.2.3 空间人性化存在的问题第101-102页
        5.2.4 提出改进策略第102-103页
    5.3 案例 2:郑州地铁 1 号线郑州东站第103-107页
        5.3.1 空间环境概况第103页
        5.3.2 空间特色分析第103-104页
        5.3.3 空间人性化存在的问题第104-105页
        5.3.4 提出改进策略第105-107页
    5.4 小结第107-108页
6 结语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2页
个人简历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土体附加应力及地表沉降研究
下一篇: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