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6-8页 |
第一章、连接过渡功能的雏形 | 第8-25页 |
第一节、中世纪音乐中连接过渡功能并未被确立 | 第8-15页 |
1、歌词与歌词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间奏(或称过门) | 第8-9页 |
2、旋律结构中长音与休止符之间的间补 | 第9-11页 |
3、主音的贯连性手段 | 第11-13页 |
4、各种复调手段特别是模仿技术(卡农与无终卡农)的运用 | 第13-15页 |
第二节、复调音乐中连接过渡功能的体现 | 第15-17页 |
第三节、基本曲式中连接过渡功能的体现 | 第17-25页 |
第二章、古典主义时期的连接过渡功能的特点 | 第25-42页 |
第一节、具有发展型的过渡段 | 第27-32页 |
1、具有承前式连接过渡段的特点 | 第27页 |
2、具有中转式连接过渡的特点 | 第27-28页 |
3、具有启后、音调的预示的连接过渡的特点 | 第28-32页 |
第二节、具有对比型的过渡段 | 第32-37页 |
第三节、具有补充型的过渡段 | 第37-42页 |
第三章、浪漫主义时期连接过渡功能的体现 | 第42-48页 |
第一节、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基本特征 | 第42-44页 |
第二节、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中连接过渡功能的体现 | 第44-48页 |
第四章、音乐作品中连接过渡功能的弱化及其多样化的体现 | 第48-63页 |
第一节、印象主义时期连接过的功能的形式 | 第49-51页 |
第二节、通过德彪西钢琴作品《烟火》进一步阐述,连接过渡功能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 | 第51-63页 |
第五章 、二十世纪现代派音乐及中国音乐作品中连接过渡功能的体现 | 第63-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