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思维导图应用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概念图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相结合应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3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2.1 脑科学理论 | 第19页 |
2.2 记忆心理学理论 | 第19-20页 |
2.3 联想记忆理论 | 第20页 |
2.4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5 图忆理论 | 第20-21页 |
2.6 双编码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比较研究 | 第22-32页 |
3.1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区别 | 第22-24页 |
3.1.1 概念 | 第22页 |
3.1.2 思维方式 | 第22-23页 |
3.1.3 绘图原则 | 第23-24页 |
3.2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联系 | 第24-25页 |
3.2.1 思维可视化 | 第24页 |
3.2.2 图式理论 | 第24页 |
3.2.3 教学应用 | 第24-25页 |
3.3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关系分析 | 第25-27页 |
3.3.1 思维导图、概念图共性分析 | 第25-26页 |
3.3.2 思维导图、概念图特性互补分析 | 第26-27页 |
3.4 常见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软件功能比较分析 | 第27-32页 |
3.4.1 Cmaptools软件 | 第27页 |
3.4.2 FreeMind软件 | 第27-28页 |
3.4.3 Mindmanager软件 | 第28页 |
3.4.4 Mindmapper软件 | 第28页 |
3.4.5 XMind软件 | 第28页 |
3.4.6 Inspiration软件 | 第28页 |
3.4.7 软件特性比较 | 第28-30页 |
3.4.8 有关制图软件的文献比较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基于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课程内容设计 | 第32-58页 |
4.1 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2 基于Inspiration软件教学内容设计 | 第33-39页 |
4.2.1 教材目录 | 第34-35页 |
4.2.2 教材章节 | 第35-39页 |
4.3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表达不同知识类型的实验设计 | 第39-55页 |
4.3.1 事实类设计 | 第40-44页 |
4.3.2 概念类设计 | 第44-47页 |
4.3.3 过程类设计 | 第47-51页 |
4.3.4 原理类设计 | 第51-55页 |
4.4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表达不同知识类型的实验分析 | 第55-58页 |
4.4.1 事实类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4.2 概念类结果分析 | 第56页 |
4.4.3 过程类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4.4 原理类结果分析 | 第57页 |
4.4.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思维导图/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研究 | 第58-73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8页 |
5.2 研究重点 | 第58页 |
5.3 研究对象 | 第58-59页 |
5.3.1 教材 | 第58-59页 |
5.3.2 学生 | 第59页 |
5.4 实验设计 | 第59-64页 |
5.5 效果分析 | 第64-73页 |
5.5.1 课堂观察 | 第64-65页 |
5.5.2 问卷调查 | 第65-69页 |
5.5.3 测试成绩 | 第69-72页 |
5.5.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总结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3页 |
附录一:课堂观察表 | 第78-79页 |
附录二:测试题 | 第79-82页 |
附录三:问卷调查表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