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双机并车实验台监控系统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发展 | 第9-11页 |
1.3 研究联合动力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4 船舶动力装置监控及诊断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2-15页 |
第2章 双机并车实验台总体研究 | 第15-25页 |
2.1 实验台架沿革 | 第15页 |
2.2 双机并车实验台总体结构 | 第15-16页 |
2.3 双机并车实验台各组成部分 | 第16-19页 |
2.3.1 柴油机 | 第16页 |
2.3.2 SSS 离合器 | 第16-18页 |
2.3.3 电涡流测功器 | 第18页 |
2.3.4 齿轮箱 | 第18-19页 |
2.4 双机并车的的优劣 | 第19页 |
2.5 双机并车原理 | 第19-22页 |
2.6 监控系统原理 | 第22-2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25-37页 |
3.1 软件设计 | 第25-31页 |
3.1.1 软件开发工具选择 | 第26-27页 |
3.1.2 监控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第27-31页 |
3.2 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第31-36页 |
3.2.1 双机并车监控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第31-33页 |
3.2.2 传感器 | 第33-34页 |
3.2.3 测控仪 | 第34页 |
3.2.4 转速扭矩的测量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监测系统的界面设计 | 第37-49页 |
4.1 组态软件的功能和优势 | 第37-39页 |
4.1.1 组态王功能、结构 | 第38页 |
4.1.2 通讯和开放性 | 第38-39页 |
4.1.3 其它功能 | 第39页 |
4.2 软件的功能实现 | 第39-40页 |
4.3 双机并车监控系统主要界面设计 | 第40-47页 |
4.3.1 总体监控画面 | 第41-42页 |
4.3.2 报警画面 | 第42-43页 |
4.3.3 趋势曲线 | 第43-45页 |
4.3.4 数据报表 | 第45-47页 |
4.4 安全管理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数据库的访问、查询和传输 | 第49-60页 |
5.1 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 | 第49-50页 |
5.2 SQL 访问管理 | 第50-54页 |
5.2.1 Access 数据库 | 第51-53页 |
5.2.2 创建数据源及数据库 | 第53页 |
5.2.3 建立表格模板和记录体 | 第53-54页 |
5.3 编写命令语言 | 第54-55页 |
5.4 组态王与SQL 数据库的数据传输 | 第55-57页 |
5.5 利用控件的数据库查询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数据通讯 | 第60-72页 |
6.1 船舶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60-64页 |
6.1.1 以太网技术介绍 | 第61-63页 |
6.1.2 以太网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前景 | 第63-64页 |
6.2 基于组态王的网络结构 | 第64-66页 |
6.3 监控系统软件的网络配置 | 第66-68页 |
6.4 组态王与设备的通讯 | 第68-69页 |
6.5 双网络冗余系统 | 第69-71页 |
6.5.1 网卡的配置 | 第69-70页 |
6.5.2 组态王网络配置 | 第70-7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总结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