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相关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1.4.2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0页 |
1.4.4 调查研究法 | 第10-11页 |
2 城市社区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1-15页 |
2.1 社区概念的产生 | 第11-12页 |
2.2 国内学者对社区的定义 | 第12-13页 |
2.3 本文对社区概念的理解 | 第13-15页 |
3 城市社区治理理论 | 第15-24页 |
3.1 西方城市社区理论的演变过程 | 第15-18页 |
3.1.1 古代时代的城邦理论——城市及社区研究的源头 | 第15页 |
3.1.2 近代以来的社区理论——近代社区研究的肇始 | 第15-16页 |
3.1.3 近代以来的社区理论——社区研究的兴盛 | 第16-17页 |
3.1.4 近代以来的社区理论—社区研究的衰落和复兴阶段 | 第17-18页 |
3.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演变过程 | 第18-24页 |
3.2.1 初期阶段 | 第18-19页 |
3.2.2 探索和发展阶段 | 第19-22页 |
3.2.3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简述 | 第22-24页 |
4 国内外案例研究 | 第24-45页 |
4.1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试点案例分析 | 第24-31页 |
4.1.1 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上海模式 | 第24-26页 |
4.1.2 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沈阳模式 | 第26-27页 |
4.1.3 合作型社区管理模式——江汉模式 | 第27-28页 |
4.1.4 共治型治理模式启发——北京牛街社区 | 第28-31页 |
4.2 国外若干类型城市社区治理案例分析 | 第31-43页 |
4.2.1 国外城市社区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4.2.2 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案例分析 | 第32-41页 |
4.2.3 经验总结及可借鉴之处 | 第41-43页 |
4.3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分析 | 第43-45页 |
4.3.1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分析 | 第43-44页 |
4.3.2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共治 | 第44-45页 |
5 我国现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弊端 | 第45-53页 |
5.1 我国现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51页 |
5.1.1 尚未建立城市社区治理架构 | 第45-49页 |
5.1.2 各种模式仅处于尝试阶段 | 第49-50页 |
5.1.3 城市社区法制、法治尚未成形 | 第50-51页 |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5.2.1 传统体制的惯性 | 第51-52页 |
5.2.2 社会体系变迁造成的复杂社会背景 | 第52页 |
5.2.3 从"他治"到"共治"过程中的管理理念冲突 | 第52-53页 |
5.2.4 民众自治精神的先天缺失与自利意识的泛起 | 第53页 |
5.2.5 法治进程滞后所致的不利影响 | 第53页 |
6 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 第53-74页 |
6.1 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53-57页 |
6.1.1 新型城市社区治理的本质——共治 | 第54-56页 |
6.1.2 我国新型城市治理模式——共治型社区治理模式 | 第56-57页 |
6.2 新型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 | 第57-60页 |
6.2.1 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 | 第57-58页 |
6.2.2 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 第58-59页 |
6.2.3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 | 第59页 |
6.2.4 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 | 第59-60页 |
6.3 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 | 第60-64页 |
6.3.1 由政府包办向政府统筹、社区自治的管理方式转变 | 第61-62页 |
6.3.2 由传统向开放、科学、系列、精细的管理方式转变 | 第62页 |
6.3.3 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转变 | 第62-63页 |
6.3.4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方式 | 第63-64页 |
6.4 新型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 | 第64-68页 |
6.4.1 明确社区的法律地位 | 第64-66页 |
6.4.2 培育社区成员法律意识 | 第66-67页 |
6.4.3 建立健全社区法制体系 | 第67页 |
6.4.4 建立完善的法治运行机制 | 第67-68页 |
6.4.5 倡导政府、公众广泛参与 | 第68页 |
6.5 新型城市社区治理层级的建立——共治 | 第68-74页 |
6.5.1 新型城市社区治理层级"强社区"的功能 | 第68-70页 |
6.5.2 新型城市社区治理层级"强社区"的组织架构 | 第70-73页 |
6.5.3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社区组织 | 第73-74页 |
7.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论文摘要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