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个人理财概述 | 第18-33页 |
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 个人理财的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 | 第20-21页 |
2.2.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 | 第21-22页 |
2.2.4 STP市场营销理论 | 第22-24页 |
2.2.5 投资组合理论 | 第24-25页 |
2.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2.3.1 满足当前经济增长条件下,日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 | 第25页 |
2.3.2 更好地应对商业银行改革趋势的需要 | 第25-26页 |
2.3.3 更好地应对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与挑战 | 第26页 |
2.4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况 | 第26-33页 |
2.4.1 发展历程概述 | 第26-29页 |
2.4.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成功转型 | 第29-30页 |
2.4.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特点 | 第30页 |
2.4.4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 | 第30-33页 |
3 中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之比较 | 第33-45页 |
3.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 | 第33-38页 |
3.1.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概述 | 第33-34页 |
3.1.2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3.1.3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色 | 第35-36页 |
3.1.4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3.1.5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启示 | 第37-38页 |
3.2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SWOT分析 | 第38-43页 |
3.2.1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 | 第38页 |
3.2.2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劣势 | 第38-39页 |
3.2.3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机遇 | 第39-41页 |
3.2.4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威胁 | 第41-43页 |
3.3 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3.3.1 业务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 第43页 |
3.3.2 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同 | 第43-44页 |
3.3.3 理财水平不同 | 第44-45页 |
4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 第45-50页 |
4.1 客户市场定位较窄 | 第45页 |
4.2 个人理财服务开展的深度不够 | 第45-46页 |
4.3 理财从业人员的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 第46页 |
4.4 理财产品的宣传广度和力度不够 | 第46-47页 |
4.5 各行理财产品开发设计流程规范性不到位 | 第47页 |
4.6 产品风险揭示不足 | 第47-48页 |
4.7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支持不足 | 第48-50页 |
5 我国推进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的对策 | 第50-56页 |
5.1 从宏观政策上、环境上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第50-51页 |
5.1.1 加快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 | 第50-51页 |
5.1.2 加快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51页 |
5.2 商业银行应该从多方面对理财业务进行强化管理 | 第51-56页 |
5.2.1 科学细分市场 | 第51-52页 |
5.2.2 拓宽个人理财服务范围 | 第52页 |
5.2.3 加强专业理财师队伍建设 | 第52-53页 |
5.2.4 加大对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宣传深度 | 第53页 |
5.2.5 加大理财产品的研发力度 | 第53-54页 |
5.2.6 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第54-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6.1 对论文的总结 | 第56页 |
6.2 需进一步研究和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详细摘要 | 第6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