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2 交通流动力学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宏观模型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微观模型研究 | 第15-19页 |
1.2.3 基于时间序列的交通流预测模型研究 | 第19-21页 |
1.2.4 灰理论在交通流建模与预测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 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3-26页 |
1.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交通流动力学特性与模型 | 第27-45页 |
2.1 交通流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 第27-29页 |
2.1.1 交通流系统的连续性动力学特性 | 第27-28页 |
2.1.2 交通流系统的黏性动力学特性 | 第28页 |
2.1.3 交通流系统的可压缩性动力学特性 | 第28-29页 |
2.2 交通流系统的参数和作用力分析 | 第29-35页 |
2.2.1 交通流系统的主要参数 | 第29-33页 |
2.2.2 交通流系统的主要作用力 | 第33-35页 |
2.3 交通流动力学模型 | 第35-39页 |
2.3.1 车流连续性方程的建立 | 第36-37页 |
2.3.2 方程的解析方法 | 第37-38页 |
2.3.3 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38-39页 |
2.4 交通波理论 | 第39-44页 |
2.4.1 交通波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2.4.2 交通波存在的机理 | 第43-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灰建模机理及拓广 | 第45-62页 |
3.1 交通流动力学系统的灰色特性 | 第45-47页 |
3.2 交通流动力学的灰色模型 | 第47-50页 |
3.2.1 灰生成 | 第47-48页 |
3.2.2 灰色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3.3 交通流动力学灰色模型参数的矩阵推导 | 第50-51页 |
3.4 经典GM(1,1)模型的拓广 | 第51-55页 |
3.5 GGM(1,1)模型的一些性质 | 第55-58页 |
3.6 GGM(1,1)模型的优化 | 第58-60页 |
3.7 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灰色延迟非线性交通流动力学模型 | 第62-100页 |
4.1 灰色非线性交通流动力学模型 | 第62-72页 |
4.1.1 灰色非线性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4.1.2 灰色非线性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相关性质 | 第65-66页 |
4.1.3 灰色非线性交通流动力学模型解的分析 | 第66-68页 |
4.1.4 非线性因子的确定 | 第68-70页 |
4.1.5 实例分析 | 第70-72页 |
4.2 灰色延迟交通流动力学模型 | 第72-85页 |
4.2.1 交通系统延迟时间的确定 | 第72-75页 |
4.2.2 灰色延迟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5-78页 |
4.2.3 灰色延迟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相关性质 | 第78-80页 |
4.2.4 实例分析 | 第80-85页 |
4.3 灰色多变量延迟非线性交通流动力学模型 | 第85-98页 |
4.3.1 灰色多变量延迟非线性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6-91页 |
4.3.2 模型的参数辨识 | 第91-93页 |
4.3.3 延迟因子和非线性因子的确定 | 第93-94页 |
4.3.4 实例分析 | 第94-98页 |
4.4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5章 交通流系统的优化控制模型 | 第100-127页 |
5.1 基于二元语义一致性的混合多属性灰关联决策方法 | 第100-107页 |
5.1.1 二元语义变量 | 第101-102页 |
5.1.2 二元语义变量一致性转化 | 第102-103页 |
5.1.3 基于离差最大化的权重向量确定 | 第103-105页 |
5.1.4 基于二元语义一致性混合多属性灰关联决策方法的步骤 | 第105页 |
5.1.5 实例分析 | 第105-107页 |
5.2 灰色二层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及其解法 | 第107-117页 |
5.2.1 灰色二层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 | 第108-112页 |
5.2.2 灰色二层多目标漂移型线性规划 | 第112-114页 |
5.2.3 算例分析 | 第114-117页 |
5.3 基于灰理论的智能交通信号灯动态优化设计 | 第117-126页 |
5.3.1 基于灰色系统的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设计 | 第117-121页 |
5.3.2 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121-122页 |
5.3.3 实证分析与模拟 | 第122-126页 |
5.4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27-128页 |
6.2 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博士期间参加的课题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