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作家杨佳富文学创作论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杨佳富文学创作的源流 | 第13-24页 |
第一节 杨佳富文学创作之源 | 第13-17页 |
一、 民族风土的记忆 | 第13-15页 |
二、 文化心理的形成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杨佳富文学创作之流 | 第17-20页 |
一、 新的生活体验 | 第17-19页 |
二、 新的创作动力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杨佳富文学创作之源流融汇 | 第20-24页 |
第二章 杨佳富文学作品的主题蕴含 | 第24-40页 |
第一节 对边缘人群的生存关注 | 第24-29页 |
一、 源自生命体验的苦难意识 | 第24-27页 |
二、 对生存困境的理性审视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诚挚朴实的生态向往 | 第29-33页 |
一、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 第29-31页 |
二、 对乡土文明的眷恋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对英雄的人性表达 | 第33-40页 |
一、 英雄平凡化 | 第34-36页 |
二、 凡人英雄化 | 第36-40页 |
第三章 杨佳富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 | 第40-60页 |
第一节 跨文体形式写作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虚构性作品的叙事技巧 | 第42-51页 |
一、 全知叙述视角的运用 | 第43-47页 |
二、 强度与速度的安排 | 第47-51页 |
第三节 非虚构性作品的叙事技巧 | 第51-60页 |
一、 捍卫作品真实性 | 第52-54页 |
二、 赋予作品形式美 | 第54-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