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制品的标准与检验论文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裂解性能及其在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0 前言第13-29页
    0.1 我国水产品行业现状第13页
    0.2 水产品中的主要致病菌及检测方法第13-16页
        0.2.1 水产品中的主要致病菌第13-15页
        0.2.2 水产品中致病菌的主要检测方法第15-16页
    0.3 副溶血弧菌简介第16-18页
        0.3.1 副溶血弧菌的生理特性第17页
        0.3.2 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因子第17-18页
    0.4 噬菌体简介第18-21页
        0.4.1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第19-20页
        0.4.2 噬菌体的增殖周期第20-21页
    0.5 细菌荧光素酶‐FMN:NADH氧化还原酶体外生物发光体系第21-23页
        0.5.1 细菌荧光素酶‐FMN:NADH氧化还原酶的结构与性质第22页
        0.5.2 细菌荧光素酶‐FMN:NADH氧化还原酶的发光机理第22-23页
    0.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0.7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29页
1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第29-36页
    1.1 引言第29-30页
    1.2 材料第30-31页
    1.3 方法第31-32页
        1.3.1 噬菌体的分离第31页
        1.3.2 噬菌体的纯化第31页
        1.3.3 噬菌体的增殖第31-32页
        1.3.4 噬菌体效价测定第32页
        1.3.5 噬菌体的保存第32页
    1.4 试验结果第32-33页
        1.4.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第32-33页
        1.4.2 噬菌体的增殖及效价测定第33页
    1.5 讨论第33-34页
    1.6 小结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2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类鉴定及裂解性能第36-57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材料第36-37页
    2.3 方法第37-40页
        2.3.1 噬菌体的核酸提取第37-38页
        2.3.2 噬菌体的核酸类型鉴定第38页
        2.3.3 噬菌体核酸的酶切鉴定第38页
        2.3.4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第38页
        2.3.5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第38-39页
        2.3.6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值)的测定第39页
        2.3.7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9页
        2.3.8 噬菌体VPp1 的紫外敏感试验第39页
        2.3.9 噬菌体VPp1 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同源性检索分析第39-40页
    2.4 实验结果第40-52页
        2.4.1 噬菌体核酸的提取第40页
        2.4.2 噬菌体核酸类型的鉴定第40-41页
        2.4.3 噬菌体核酸的酶切鉴定第41-42页
        2.4.4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第42-43页
        2.4.5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第43-44页
        2.4.6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值)的测定第44-46页
        2.4.7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6-49页
        2.4.8 噬菌体VPp1 的紫外敏感试验第49-50页
        2.4.9 噬菌体VPp1 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同源性检索分析第50-52页
    2.5 讨论第52-54页
    2.6 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3 噬菌体VPP1 在副溶血弧菌检测中的应用第57-76页
    3.1 引言第57-58页
    3.2 材料第58-59页
    3.3 方法第59-63页
        3.3.1 粗酶液的制备第59-60页
        3.3.2 双酶体外发光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60页
        3.3.3 双酶体系用于NADH的定量检测第60页
        3.3.4 噬菌体裂解条件的优化第60-61页
        3.3.5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61页
        3.3.6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的线性范围第61页
        3.3.7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的检出限(灵敏度)第61-62页
        3.3.8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牡蛎加标回收试验(准确度)第62页
        3.3.9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重复性试验(RSD 精密度)第62页
        3.3.10 检测体系在牡蛎中的增菌检测第62-63页
    3.4 结果第63-71页
        3.4.1 双酶体系用于NADH的定量检测第63-65页
        3.4.2 噬菌体裂解条件的优化第65-67页
        3.4.3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67-68页
        3.4.4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的线性范围第68页
        3.4.5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的检出限(灵敏度)第68-69页
        3.4.6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的牡蛎加标回收试验(准确度)第69-70页
        3.4.7 双酶体系联合噬菌体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重复性试验(RSD 精密度)第70-71页
        3.4.8 检测体系在牡蛎中的增菌检测第71页
    3.5 讨论第71-72页
    3.6 小结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4 论文总结第76页
5 论文的创新性第76-77页
6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77-78页
附录第78-87页
致谢第87-88页
个人简历第88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柑橘皮综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技术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