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高速公路视错觉减速标线有效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1 目前采用的减速设施 | 第9-10页 |
1.2.2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总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视错觉减速标线与驾驶员视觉交通行为 | 第15-23页 |
2.1 视觉减速标线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2 驾驶员视觉交通行为 | 第16-19页 |
2.2.1 驾驶员视觉特性 | 第16-17页 |
2.2.2 驾驶员获取信息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2.3 驾驶员的视错觉现象 | 第18-19页 |
2.3 高速公路行驶下视觉行为分析 | 第19-20页 |
2.4 视错觉减速标线作用机理及参数设计 | 第20-22页 |
2.4.1 视错觉减速标线作用机理 | 第20页 |
2.4.2 减速标线的设置长度 | 第20-21页 |
2.4.3 鱼刺形减速标线的参数设计 | 第21-22页 |
2.4.4 边缘率减速标线的参数设计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驾驶模拟实验设计与实施 | 第23-38页 |
3.1 实验目的及思路 | 第23页 |
3.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3-28页 |
3.2.1 实验路段的选取 | 第23-24页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6页 |
3.2.3 实验方案 | 第26-28页 |
3.3 实验对象的选取 | 第28-30页 |
3.4 实验路段仿真视景构建 | 第30-33页 |
3.5 实验过程 | 第33-37页 |
3.5.1 实验前期准备 | 第33页 |
3.5.2 实验流程 | 第33-35页 |
3.5.3 实验数据采集 | 第35-36页 |
3.5.4 实验参数选取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驾驶模拟实验数据分析 | 第38-58页 |
4.1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38-39页 |
4.1.1 筛选实验数据 | 第38页 |
4.1.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4.2 眼动数据分析 | 第39-47页 |
4.2.1 注视点分布 | 第39-40页 |
4.2.2 察觉距离分析 | 第40-45页 |
4.2.3 瞳孔直径分析 | 第45-47页 |
4.3 速度变化分析 | 第47-50页 |
4.3.1 车速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4.3.2 减速度分析 | 第49-50页 |
4.4 操控行为分析 | 第50-55页 |
4.5 驾驶员主观问卷调查分析 | 第55-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视错觉减速标线有效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第58-75页 |
5.1 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 第58-59页 |
5.2 集对分析(SPA)综合评价方法理论 | 第59-64页 |
5.2.1 集对分析原理 | 第59-61页 |
5.2.2 网络分析法(ANP)计算指标权重 | 第61-63页 |
5.2.3 基于ANP的集对分析方法评价步骤 | 第63-64页 |
5.3 视错觉减速标线有效性评价模型 | 第64-70页 |
5.3.1 视错觉减速标线评价指标集 | 第64页 |
5.3.2 视错觉减速标线评价标准集 | 第64页 |
5.3.3 数据标准化及隶属度确定 | 第64-66页 |
5.3.4 ANP确定指标权重 | 第66-70页 |
5.3.5 SPA综合评价 | 第70页 |
5.4 模型验证 | 第70-74页 |
5.4.1 指标隶属度确定 | 第70-71页 |
5.4.2 计算一级指标五元联系数 | 第71-72页 |
5.4.3 计算视错觉减速标线有效性五元联系数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8页 |
附录1 视错觉减速标线有效性调查问卷 | 第81-83页 |
附录2 专家调查问卷 | 第83-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