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城市地铁工程施工期风险辨识与控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1 国外城市地铁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国内城市地铁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2 论文技术路线第13-14页
第二章 地铁施工风险管理概述第14-25页
    2.1 风险的概念第14-17页
        2.1.1 风险的定义第14页
        2.1.2 风险的性质第14-15页
        2.1.3 风险的种类第15-16页
        2.1.4 风险的发生机理第16-17页
    2.2 风险辨识第17-20页
        2.2.1 风险辨识的概念第17页
        2.2.2 风险辨识的方法第17-20页
        2.2.3 风险辨识的原则第20页
        2.2.4 风险辨识的过程第20页
    2.3 风险评价第20-23页
        2.3.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21-22页
            2.3.1.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第21页
            2.3.1.2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21-22页
        2.3.2 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第22-23页
        2.3.3 风险评价的原则第23页
    2.4 风险控制第23-25页
第三章 福州地铁1号线施工工程风险辨识第25-47页
    3.1 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概况第25-27页
        3.1.1 辨识对象的选取第25-26页
        3.1.2 工程难点与重点第26-27页
    3.2 辨识方法的选择第27-30页
        3.2.1 辨识对象事故及工序分析第27-30页
        3.2.2 辨识方法的确定第30页
    3.3 风险辨识第30-47页
        3.3.1 WBS原理进行初步工序风险解构第31页
        3.3.2 分析各因素层可能发生事故类型第31-32页
        3.3.3 对具体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第32-42页
        3.3.4 形成地铁工程施工风险辨识清单第42-47页
第四章 地铁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7-61页
    4.1 指标体系结构简述第47页
    4.2 地铁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层选取第47-48页
    4.3 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及指标体系建立第48-53页
        4.3.1 评价指标设计及分析第48-53页
    4.4 风险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第53-61页
第五章 地铁工程施工期风险评价第61-77页
    5.1 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法概要第61-65页
        5.1.1 BP神经网络概念及基本原理第61-63页
        5.1.2 BP神经网络模型具体设计第63-65页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福州市地铁施工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第65-67页
        5.2.1 神经网络参数设计第65-66页
        5.2.2 构建地铁工程施工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第66-67页
    5.3 城市地铁工程施工期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第67-77页
        5.3.1 BP神经网络训练样本原始数据收集第67-69页
        5.3.2 应用Matlab对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现第69-75页
        5.3.3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第75-77页
第六章 地铁工程施工风险控制第77-97页
    6.1 风险控制责任制第77-80页
        6.1.1 福州市地铁1号线施工单位项目组织结构第77-79页
        6.1.2 风险指标控制责任化第79-80页
    6.2 针对福州市地铁工程实例风险控制措施第80-92页
        6.2.1 人员风险控制措施第80-82页
        6.2.2 设备风险控制措施第82-83页
        6.2.3 管理风险控制措施第83-84页
        6.2.4 环境风险控制措施第84页
        6.2.5 技术方法风险控制措施第84-92页
    6.3 针对分部工程风险等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验第92-97页
        6.3.1 风险控制措施检验实践筛选第92-94页
        6.3.2 控制措施对改善风险等级有效性检验第94-97页
结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录Ⅰ 心理稳定性问卷调查表第103-106页
个人简历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铁施工风险分析
下一篇: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高速公路视错觉减速标线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