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会工作对残疾儿童“同学环境”介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3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1 残疾人的现状仍是被边缘化的群体第10页
        1.1.2 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度还处于较低状况第10页
        1.1.3 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仍面临着挑战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12-13页
        1.3.1 人本主义理论第12-13页
        1.3.2 社会排斥理论第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8-19页
    1.5 概念的界定第19-21页
        1.5.1 残疾儿童教育模式第19页
        1.5.2 人文环境第19-20页
        1.5.3 同学环境第20-21页
    1.6 研究思路第21页
    1.7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8 研究的创新点第22-23页
第二章 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第23-42页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23-24页
        2.1.1 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第23页
        2.1.2 走访与发放问卷的对象情况第23-24页
    2.2 对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第24-37页
        2.2.1 学龄前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第24-26页
        2.2.2 普通小学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第26-29页
        2.2.3 残疾儿童“同学环境”问卷调查第29-34页
        2.2.4 寄宿学校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第34-37页
    2.3 调查的结果第37-42页
        2.3.1 普通学校正常儿童非常排斥残疾儿童第37-39页
        2.3.2 性别与排斥度的关系第39页
        2.3.3 年龄与排斥度的关系第39页
        2.3.4 寄宿学校中残疾儿童的“同学环境”较好第39-42页
第三章 改善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社会工作途径第42-56页
    3.1 正常儿童负面态度行为的小组介入第42-46页
        3.1.1“爱心”小组活动计划表第42-43页
        3.1.2“爱心”小组成员的招募第43页
        3.1.3“爱心”小组活动计划的实施第43-44页
        3.1.4“爱心”小组活动评估第44-45页
        3.1.5 反馈第45-46页
    3.2 残疾儿童自卑心理的小组介入第46-51页
        3.2.1 歧视与排斥引起自卑第46页
        3.2.2 自卑心理不利于“同学环境”的改善第46-47页
        3.2.3“阳光”小组工作计划表第47-48页
        3.2.4“阳光”小组活动实施过程第48-50页
        3.2.5“阳光”小组活动总体评估第50-51页
    3.3 同学关系的小组介入第51-56页
        3.3.1 介入的目的第51页
        3.3.2“手拉手”小组工作的构思第51页
        3.3.3 小组活动计划书第51-52页
        3.3.4 活动实施第52-53页
        3.3.5 活动评估第53-56页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第56-60页
    4.1 小组工作的总结第56-57页
    4.2 反思第57-60页
        4.2.1 工作方法中的不足第57页
        4.2.2 研究的局限性第57页
        4.2.3 建议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第64-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等离子增强原子层沉积技术对TiO2光催化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青年教师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以工作压力反应为中介变量、以工作压力源为调节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