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气动效应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以及其他研究介绍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分析软件平台选择 | 第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数值计算模型 | 第18-30页 |
2.1 列车扰流基本特征 | 第18页 |
2.2 基本控制方程 | 第18-21页 |
2.2.1 连续性方程 | 第19-20页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0页 |
2.2.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0-21页 |
2.3 湍流模型 | 第21-24页 |
2.3.1 湍流模拟方法 | 第21-22页 |
2.3.2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 | 第22-23页 |
2.3.3 近壁面区的特殊处理 | 第23-24页 |
2.4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4.1 有限差分法 | 第24页 |
2.4.2 有限元法 | 第24页 |
2.4.3 有限体积法 | 第24-25页 |
2.5 动网格模型 | 第25-26页 |
2.6 车体几何模型和压力监控点设置 | 第26-28页 |
2.6.1 车体几何模型 | 第26-28页 |
2.6.2 压力监控点的设置 | 第28页 |
2.7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28-2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高速列车在不同工况下气动效应的仿真分析 | 第30-59页 |
3.1 列车明线会车气动效应的仿真分析 | 第30-41页 |
3.1.1 计算域的确定域与网格划分 | 第30-32页 |
3.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41页 |
3.2 列车隧道通过气动效应的仿真分析 | 第41-51页 |
3.2.1 计算域的确定与网格划分 | 第42-44页 |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51页 |
3.3 列车隧道内会车气动效应的仿真分析 | 第51-57页 |
3.3.1 计算域的确定与网格划分 | 第51-53页 |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3-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高速列车客室压力响应研究 | 第59-68页 |
4.1 通风系统简介 | 第59-62页 |
4.1.1 系统原理 | 第59-61页 |
4.1.2 风道系统 | 第61-62页 |
4.2 分析影响客室内空气压力的因素 | 第62-65页 |
4.2.1 客室负压和耳鸣 | 第62-63页 |
4.2.2 客室压力波动影响因素 | 第63-65页 |
4.3 压力保护装置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高速列车客室压力保护控制方法研究 | 第68-76页 |
5.1 新型通风系统模型优化设计 | 第68-70页 |
5.2 模型验证 | 第70-71页 |
5.3 计算工况的设定 | 第71-75页 |
5.3.1 无压力保护工况 | 第71-72页 |
5.3.2 压力保护转速控制工况 | 第72-73页 |
5.3.3 压力保护风口阀门和转速同步控制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