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理由、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理由、目的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2.1 民主化 | 第13-14页 |
1.2.2 中等教育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20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第2章 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起因 | 第25-33页 |
2.1 中产阶级推动中等教育改革 | 第25-27页 |
2.1.1 中产阶级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 第25-26页 |
2.1.2“向上流社会看齐”的教育诉求 | 第26-27页 |
2.2 新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27-29页 |
2.2.1 教育世俗化对宗教教育的冲击 | 第27-28页 |
2.2.2 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的融合 | 第28-29页 |
2.3 中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困境 | 第29-33页 |
2.3.1 中等教育秩序的混乱 | 第29-30页 |
2.3.2 普通文法中学的没落 | 第30-31页 |
2.3.3 公学改革的失败 | 第31-33页 |
第3章 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基本创建(1868-1902) | 第33-41页 |
3.1 改革派的国民教育理念建设 | 第33-35页 |
3.1.1 对自由放任管理模式的批判 | 第33-34页 |
3.1.2 选择国家参与中等教育的合理性 | 第34-35页 |
3.1.3 达成培养“最优秀自我”的教育目标 | 第35页 |
3.2 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三重构建 | 第35-38页 |
3.2.1 实现教育阶梯式发展模式 | 第36页 |
3.2.2 初步建立一体化的中等教育管理体系 | 第36-37页 |
3.2.3 中等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第37-38页 |
3.3 公立中等教育制度中民主意识的觉醒 | 第38-41页 |
3.3.1 学校选择渠道的多样化 | 第38-39页 |
3.3.2 教育管理机构的有序性 | 第39-40页 |
3.3.3 中学入学机会的平等化 | 第40-41页 |
第4章 中等学校教育内部体系的完善(1903-1944) | 第41-49页 |
4.1 19 世纪末中等教育改革的遗留问题 | 第41-43页 |
4.1.1 教育目的公学化带来的教育鸿沟 | 第41-42页 |
4.1.2 阶梯式教育并未完全衔接 | 第42页 |
4.1.3 传统自由主义与国家权力难以协调 | 第42-43页 |
4.2 学校重组与“人人受中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43-45页 |
4.2.1 厘清中等教育范围、界限和目的 | 第43-44页 |
4.2.2 消除现代中学与传统中学之间的偏见 | 第44-45页 |
4.2.3 形成完整的中等教育体系 | 第45页 |
4.3 中等学校教育新秩序中民主意识的推进 | 第45-49页 |
4.3.1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 第46-47页 |
4.3.2 学校教师地位进一步提升 | 第47-48页 |
4.3.3 国民素质培养力度加大 | 第48-49页 |
第5章 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民主化: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评价 | 第49-59页 |
5.1 实现国家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 第49-52页 |
5.1.1 中学性质由特权到普通的转变 | 第49-50页 |
5.1.2 管理结构的分权与制衡 | 第50-51页 |
5.1.3 教育主体意识的增强 | 第51-52页 |
5.2 反思中等教育传统带来的发展危机 | 第52-56页 |
5.2.1 中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属性弊端 | 第52-53页 |
5.2.2 保守主义精神下中学发展的失衡 | 第53-54页 |
5.2.3 自由主义原则下个体权力的过度 | 第54-56页 |
5.3 推动战后中等教育民主化的探索 | 第56-59页 |
5.3.1 中等教育的重建期待:保障结果公平 | 第56-57页 |
5.3.2 中等教育的重建趋势:赋权与放权的统一 | 第57页 |
5.3.3 中等教育的重建准则:自由与责任的共生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英文部分 | 第61-62页 |
中文部分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