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产业集群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2 产业集群的形态与结构 | 第15-18页 |
1.3 关于复杂性和分形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1.6 创新点和论文结构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研究现状综述 | 第25-48页 |
2.1 产业集群研究主要流派 | 第25-35页 |
2.2 复杂系统研究总结 | 第35-40页 |
2.3 近年来产业集群研究热点 | 第40-44页 |
2.4 国内相关研究 | 第44-46页 |
2.5 产业集群研究现状总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产业集群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层次与分形 | 第48-65页 |
3.1 复杂自适应系统(CAS)及其特征 | 第49-50页 |
3.2 产业集群及其特征 | 第50-52页 |
3.3 产业集群复杂自适应系统复杂性的来源 | 第52-53页 |
3.4 产业集群的层次与分形 | 第53-57页 |
3.5 产业集群分形介质反应动力学模型解 | 第57-62页 |
3.6 结论与局限性 | 第62-63页 |
3.7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企业集群间的互动与产业集群内部分形市场 | 第65-83页 |
4.1 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与多样性 | 第65-68页 |
4.2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集群、价值链分形和“藤球”结构 | 第68-70页 |
4.3 子集群间的博弈 | 第70-72页 |
4.4 产业集群内部市场-企业集群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 | 第72-74页 |
4.5 产业集群内部市场是一个非线性市场 | 第74-77页 |
4.6 产业集群内部市场的分形特征 | 第77-78页 |
4.7 产业集群内的资本利基市场 | 第78-80页 |
4.8 案例 | 第80-81页 |
4.9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企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非线性作用——竞争与合作 | 第83-99页 |
5.1 产业集群内聚集的企业数量 | 第84-85页 |
5.2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纵向竞合 | 第85-87页 |
5.3 企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 第87-88页 |
5.4 单个企业与同企业集群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联盟的动力与基础 | 第88-90页 |
5.5 企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复杂自适应系统观点的多方博弈模型 | 第90-92页 |
5.6 企业集群内社会约束对合作的影响 | 第92-94页 |
5.7 企业集群内竞争合作关系的分形模拟 | 第94-96页 |
5.8 企业集群内的竞争合作与集群竞争力 | 第96-97页 |
5.9 案例 | 第97页 |
5.10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产业集群中的基本分形体——创新个体 | 第99-118页 |
6.1 人的因素对产业集群边界的影响 | 第99-102页 |
6.2 产业集群中的基本单元——创新个体 | 第102-104页 |
6.3 创新活动的种类、方式及其复杂性 | 第104-106页 |
6.4 创新活动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6.5 交流对创新过程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6 创新个体流动模型 | 第111-114页 |
6.7 案例 | 第114-116页 |
6.8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产业集群共生社会系统 | 第118-137页 |
7.1 产业集群社会系统的结构与构成 | 第118-119页 |
7.2 创新个体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 第119-121页 |
7.3 集群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 第121-124页 |
7.4 集群文化与区域文化 | 第124-125页 |
7.5 系统缺陷及系统冲突 | 第125-127页 |
7.6 系统失灵及风险分析 | 第127-129页 |
7.7 政府的作用 | 第129-133页 |
7.8 不利于我国产业集群的社会系统因素 | 第133-135页 |
7.9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八章 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合作 | 第137-148页 |
8.1 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的交流 | 第137-138页 |
8.2 外部竞争合作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与提高 | 第138-139页 |
8.3 同质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集群间的竞合博弈 | 第139-141页 |
8.4 同质产业集群合作 | 第141-142页 |
8.5 新竹、班加罗尔的成功与创新个体的合作和交流 | 第142-143页 |
8.6 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集群 | 第143-146页 |
8.7 案例 | 第146-147页 |
8.8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8-151页 |
9.1 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
9.2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61-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