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模型预测控制 | 第11-16页 |
1.2.1 模型预测控制概述 | 第11-13页 |
1.2.2 鲁棒模型预测控制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3 时滞系统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1 时滞系统描述形式 | 第16-17页 |
1.3.2 时滞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论文涉及到的系统和控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 | 第19-24页 |
1.4.1 执行器饱和系统 | 第20-21页 |
1.4.2 模糊系统 | 第21-22页 |
1.4.3 分段线性系统 | 第22-23页 |
1.4.4 非脆弱控制 | 第23-24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第26-32页 |
2.1 符号说明 | 第26页 |
2.2 引理 | 第26-27页 |
2.3 执行器饱和特性的凸组合处理方法 | 第27页 |
2.4 LMI | 第27-30页 |
2.4.1 LMI 概述 | 第28页 |
2.4.2 LMI 标准问题 | 第28-29页 |
2.4.3 LMI 求解算法 | 第29-30页 |
2.5 Schur 补 | 第30页 |
2.6 S-procedure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执行器饱和不确定时滞系统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 | 第32-52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范数有界不确定状态时滞系统的鲁棒预测控制研究 | 第33-40页 |
3.2.1 系统描述和问题提出 | 第33-34页 |
3.2.2 min-max 预测控制 | 第34-38页 |
3.2.3 仿真例子 | 第38-40页 |
3.3 凸多面体不确定状态和输入时滞系统的预测控制研究 | 第40-50页 |
3.3.1 系统描述和问题提出 | 第40页 |
3.3.2 状态时滞系统(τ=0 ) 的预测控制研究 | 第40-46页 |
3.3.3 状态和控制时滞系统(τ>0 ) 的预测控制研究 | 第46-47页 |
3.3.4 仿真例子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离散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有限时域模糊预测控制 | 第52-72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系统描述和问题提出 | 第53-54页 |
4.3 以CLF 为终端代价函数的有限时域模糊预测控制 | 第54-60页 |
4.3.1 以模糊状态反馈控制律为局部控制器 | 第54-59页 |
4.3.2 以带有饱和特性的模糊状态反馈控制律为局部控制器 | 第59-60页 |
4.4 以FLF 为终端代价函数的有限时域模糊预测控制 | 第60-63页 |
4.5 仿真实例 | 第63-70页 |
4.5.1 具有状态时滞(τ=0 ) 的模糊时滞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64-69页 |
4.5.2 具有状态和输入时滞(τ>0 ) 的模糊时滞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分段线性状态时滞系统的非脆弱状态反馈预测控制 | 第72-92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分段线性时滞系统的非脆弱预测控制 | 第73-81页 |
5.2.1 系统描述 | 第73-74页 |
5.2.2 非脆弱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器设计 | 第74-79页 |
5.2.3 仿真例子 | 第79-81页 |
5.3 分段模糊状态时滞系统的非脆弱预测控制 | 第81-90页 |
5.3.1 系统描述 | 第81-84页 |
5.3.2 非脆弱带记忆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器设计 | 第84-87页 |
5.3.3 仿真例子 | 第87-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受扰动状态时滞系统的滚动时域H∞控制 | 第92-112页 |
6.1 引言 | 第92-93页 |
6.2 状态反馈滚动时域H∞控制 | 第93-104页 |
6.2.1 系统描述 | 第93页 |
6.2.2 状态反馈滚动时域H∞控制算法 | 第93-97页 |
6.2.3 带有饱和特性的状态反馈滚动时域H∞控制算法 | 第97-99页 |
6.2.4 带记忆状态反馈滚动时域H∞控制算法 | 第99-100页 |
6.2.5 仿真举例 | 第100-104页 |
6.3 动态输出反馈滚动时域H∞控制算法 | 第104-110页 |
6.3.1 动态输出反馈滚动时域H∞控制设计 | 第104-108页 |
6.3.2 应用举例 | 第108-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2-11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