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第16-24页 |
2.1 混合式学习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 第17-18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3.1 复杂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3.2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2.3.4 掌握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3.5 认知负荷理论 | 第20-21页 |
2.4 相关技术 | 第21-23页 |
2.4.1 开源软件 | 第21页 |
2.4.2 LNMP架构介绍 | 第21-22页 |
2.4.3 Moodle概述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环境的创设 | 第24-36页 |
3.1 LNMP架构的搭建 | 第24-25页 |
3.2 Moodle平台的配置 | 第25-27页 |
3.3 Moodle移动客户端的配置 | 第27-29页 |
3.4 Moodle平台的功能 | 第29-35页 |
3.4.1 Moodle平台的特点 | 第29-30页 |
3.4.2 Moodle平台的主要功能 | 第30-31页 |
3.4.3 Moodle常见功能的实现 | 第31-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 | 第36-48页 |
4.1 常见的设计模式 | 第36-38页 |
4.1.1 Josh Bersin提出的混合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 | 第36-37页 |
4.1.2 李克东的“八个环节” | 第37-38页 |
4.2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 | 第38-42页 |
4.2.1 前期分析 | 第38-39页 |
4.2.2 教学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4.2.3 内容设计策略 | 第40-41页 |
4.2.4 混合学习媒体设计策略 | 第41-42页 |
4.3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第42-47页 |
4.3.1 混合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环节 | 第43-45页 |
4.3.2 学习支持工具设计 | 第45页 |
4.3.3 教学策略设计 | 第45页 |
4.3.4 评价方式设计 | 第45-46页 |
4.3.5 混合学习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的资源建设与整合 | 第48-58页 |
5.1 混合学习资源建设的模型 | 第48-49页 |
5.2 混合学习资源设计与制作的主要流程 | 第49页 |
5.3 混合学习资源的建设的特点 | 第49-50页 |
5.4 混合学习资源建设常用工具 | 第50-52页 |
5.5 混合学习资源创设案例 | 第52-57页 |
5.5.1 交互式课件制作工具Storyline2的录制功能介绍 | 第52-53页 |
5.5.2 混合学习交互式课件制作 | 第53-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 第58-70页 |
6.1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的实施过程 | 第58-59页 |
6.2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的评价 | 第59-69页 |
6.2.1 网络问卷工具在混合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 第60-61页 |
6.2.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第61-62页 |
6.2.3 学生对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的接受度分析 | 第62-63页 |
6.2.4 学生对混合学习支持环境满意度调查结果 | 第63-64页 |
6.2.5 混合学习教学资源满意度调查结果 | 第64-65页 |
6.2.6 混合学习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结果 | 第65页 |
6.2.7 混合学习满意度的差异及相关分析 | 第65-6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件 1 | 第76-80页 |
附件 2 | 第80-82页 |
附件 3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