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SUV白车身结构分析与轻量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汽车白车身轻量化的主要途径 | 第13-16页 |
1.3.1 轻型材料 | 第13-14页 |
1.3.2 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连接技术 | 第14-15页 |
1.3.3 车身结构优化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白车身有限元建模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8-24页 |
2.2.1 单元类型选取和网格质量控制 | 第18-19页 |
2.2.2 网格划分细则 | 第19-21页 |
2.2.3 零部件连接的模拟 | 第21-22页 |
2.2.4 零部件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5 模型规范 | 第23-24页 |
2.2.6 模型装配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白车身结构性能分析 | 第26-50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 | 第26-29页 |
3.2.1 理论研究 | 第26-27页 |
3.2.2 模拟计算 | 第27-28页 |
3.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3.3 白车身扭转刚度分析 | 第29-32页 |
3.3.1 理论研究 | 第29-30页 |
3.3.2 模拟计算 | 第30页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3.4 白车身模态分析 | 第32-35页 |
3.4.1 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3.4.2 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5 白车身结构强度分析 | 第35-46页 |
3.5.1 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5.2 边界条件和载荷 | 第36-37页 |
3.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3.5.4 结构强度分析优化 | 第44-46页 |
3.6 顶盖雪载分析 | 第46-48页 |
3.6.1 局部模型的建立和边界条件 | 第47页 |
3.6.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白车身灵敏度分析 | 第50-60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灵敏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50-52页 |
4.2.1 模态灵敏度理论研究 | 第50-51页 |
4.2.2 刚度灵敏度理论研究 | 第51-52页 |
4.3 车身灵敏度计算 | 第52-59页 |
4.3.1 灵敏度建模分析流程 | 第52-53页 |
4.3.2 灵敏度计算 | 第53-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白车身轻量化研究 | 第60-72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车身轻量化设计 | 第60-61页 |
5.3 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61-62页 |
5.4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5 多目标优化效果验证 | 第64-71页 |
5.5.1 白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性能验证 | 第64-65页 |
5.5.2 白车身低频模态性能验证 | 第65-66页 |
5.5.3 白车身多工况强度验证 | 第66-70页 |
5.5.4 白车身顶盖雪载性能验证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