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驾驶室和车身的部件与构件论文

汽车座椅的结构与安全性能仿真分析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汽车座椅安全性法规第11-12页
        1.2.2 汽车座椅安全性研究方法第12页
        1.2.3 鞭打试验的研究第12-13页
    1.3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1 汽车座椅安全性法规第13-14页
        1.3.2 汽车座椅安全性研究方法第14页
        1.3.3 鞭打试验的研究第1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第14-16页
2 汽车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6-22页
    2.1 网格划分第16-17页
    2.2 部件连接第17-18页
    2.3 材料属性设置第18-20页
    2.4 接触定义第20页
    2.5 重心与质量加载第20-21页
    2.6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汽车座椅模态和静态强度仿真分析第22-30页
    3.1 模态分析第22-25页
        3.1.1 模型的建立第22-23页
        3.1.2 结果分析第23-25页
    3.2 靠背静强度仿真分析第25-27页
        3.2.1 边界条件的定义第25-26页
        3.2.2 结果分析第26-27页
    3.3 座椅静强度仿真分析第27-28页
        3.3.1 边界条件的定义第27页
        3.3.2 结果分析第27-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4 汽车座椅动态强度仿真分析第30-44页
    4.1 显示时间积分第30-31页
    4.2 头枕能量吸收性仿真分析第31-33页
        4.2.1 边界条件的定义第31-32页
        4.2.2 结果分析第32-33页
    4.3 座椅抗惯性仿真分析第33-35页
        4.3.1 边界条件的定义第33-34页
        4.3.2 结果分析第34-35页
    4.4 安全带固定点强度仿真分析第35-38页
        4.4.1 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4.4.2 结果分析及优化第37-38页
    4.5 ISOFIX固定点强度仿真分析第38-41页
        4.5.1 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4.5.2 结果分析第40-41页
    4.6 行李箱冲击仿真分析第41-43页
        4.6.1 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4.6.2 结果分析及优化第42-43页
    4.7 本章小结第43-44页
5 座椅鞭打性能分析和研究第44-58页
    5.1 颈椎的结构和生物力学损伤第44-45页
        5.1.1 颈椎的解剖学结构第44页
        5.1.2 颈椎的损伤机理第44-45页
        5.1.3 低速后碰撞中头颈部的运动响应第45页
    5.2 2015 版C-NCAP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第45-47页
    5.3 鞭打试验模型的建立第47-50页
        5.3.1 BioRID II假人模型第47页
        5.3.2 安全带的建模第47-48页
        5.3.3 边界条件的加载第48页
        5.3.4 控制卡片的设置第48-50页
    5.4 仿真模型验证第50-52页
    5.5 仿真结果分析第52-55页
        5.5.1 颈部伤害指数NIC第53页
        5.5.2 颈部剪切力Fx第53-54页
        5.5.3 颈部扭矩My第54页
        5.5.4 颈部拉力Fz第54-55页
    5.6 优化第55-57页
        5.6.1 头枕位置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55-56页
        5.6.2 靠背刚度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56-57页
    5.7 本章小结第57-58页
6 鞭打试验中THUMS人体模型损伤对比分析第58-70页
    6.1 THUMS人体模型简介第58-60页
    6.2 模型的建立第60页
    6.3 THUMS人体运动响应分析第60-63页
    6.4 THUMS人体损伤分析第63-68页
        6.4.1 颈部伤害指数(NIC)对比分析第63-66页
        6.4.2 颈部剪切力(Fx)对比分析第66页
        6.4.3 颈部扭矩(My)对比分析第66-67页
        6.4.4 颈部拉力(Fz)对比分析第67-68页
    6.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7 总结与展望第70-74页
    7.1 总结第70-71页
    7.2 展望第71-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人保护试验的生物仿真度研究
下一篇:某SUV白车身结构分析与轻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