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前言 | 第13页 |
2 微生物产EFAs | 第13-16页 |
2.1 产油微生物 | 第13-14页 |
2.2 产EFAs的细菌 | 第14页 |
2.3 产EFAs的藻类 | 第14-15页 |
2.4 产EFAs的真菌 | 第15页 |
2.5 工业上真菌生产EFAs的应用 | 第15-16页 |
3 微生物产EFAs的代谢机制与去饱和酶研究 | 第16-18页 |
3.1 EFAs的合成机理 | 第16-17页 |
3.2 EFAs催化合成酶的研究 | 第17-18页 |
4 发酵工艺对微生物产EFAs的影响 | 第18-20页 |
4.1 pH的影响 | 第18页 |
4.2 发酵温度 | 第18-19页 |
4.3 碳源和氮源的影响 | 第19页 |
4.4 金属离子 | 第19-20页 |
4.5 生长基质的补充添加 | 第20页 |
5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产油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2-39页 |
1 引言 | 第22页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24-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3.1 产油菌株的筛选 | 第25-26页 |
3.1.1 平板初筛 | 第25页 |
3.1.2 摇瓶初筛 | 第25-26页 |
3.1.3 摇瓶复筛 | 第26页 |
3.2 油脂粒染色观察 | 第26页 |
3.3 残糖的测定:DNS法 | 第26页 |
3.4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3.5 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3.6 脂肪酸组成气相色谱分析 | 第27页 |
3.7 菌种鉴定 | 第27-29页 |
3.7.1 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3.7.2 基于ITS-PCR法鉴定菌株 | 第28-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4.1 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 | 第29页 |
4.2 产油菌株的筛选 | 第29-32页 |
4.2.1 平板初筛 | 第29-30页 |
4.2.2 摇瓶初筛 | 第30-31页 |
4.2.3 摇瓶复筛 | 第31-32页 |
4.3 油脂成分气相分析 | 第32-34页 |
4.4 菌种的鉴定 | 第34-37页 |
4.4.1 菌株的形态鉴定 | 第34-35页 |
4.4.2 ITS-PCR扩增产物测定 | 第35-36页 |
4.4.3 基于ITS-PCR的菌种鉴定 | 第36-37页 |
5 讨论和小节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菌株FP产功能性油脂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39-56页 |
1 引言 | 第39页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2.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4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3.1 菌株的活化 | 第41页 |
3.2 油脂粒染色观察 | 第41页 |
3.3 生物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4 脂肪含量测定 | 第41页 |
3.5 脂肪酸组成含量外标法定量气相色谱分析 | 第41-42页 |
3.5.1 粗油脂甲酯化 | 第41页 |
3.5.2 气相色谱条件 | 第41-42页 |
3.5.3 外标法定量分析亚油酸和γ-亚麻酸含量 | 第42页 |
3.6 种子液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2页 |
3.7 菌株FP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2-43页 |
3.7.1 不同发酵天数对菌株产油的影响 | 第42页 |
3.7.2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产油的影响 | 第42页 |
3.7.3 不同转速(溶解氧)对菌株产油的影响 | 第42-43页 |
3.7.4 初始pH不同对菌株产油的影响 | 第43页 |
3.7.5 不同装液量对菌株产油的影响 | 第43页 |
3.7.6 不同发酵温度对菌株产油的影响 | 第43页 |
3.8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4.1 菌株FP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3-44页 |
4.2 亚油酸和γ-亚麻酸的定量分析 | 第44-46页 |
4.2.1 粗油脂中脂肪酸的分离 | 第44-45页 |
4.2.2 亚油酸和γ-亚麻酸标准曲线制作 | 第45-46页 |
4.3 菌株FP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6-54页 |
4.3.1 发酵天数的优化 | 第46-47页 |
4.3.2 接种量的优化 | 第47-49页 |
4.3.3 转速(溶解氧)的优化 | 第49-50页 |
4.3.4 初始pH的优化 | 第50-52页 |
4.3.5 发酵培养基装液量的优化 | 第52-53页 |
4.3.6 发酵温度的优化 | 第53-54页 |
5 讨论和小节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培养基成分对菌株FP产功能性油脂的影响 | 第56-75页 |
1 引言 | 第56页 |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6-5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2.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5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7-61页 |
3.1 菌株的活化 | 第57页 |
3.2 油脂粒染色观察 | 第57页 |
3.3 生物量的测定 | 第57页 |
3.4 脂肪含量测定 | 第57-58页 |
3.5 脂肪酸组成含量外标法定量气相色谱分析 | 第58页 |
3.5.1 粗油脂甲酯化 | 第58页 |
3.5.2 气相色谱条件 | 第58页 |
3.6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58-59页 |
3.6.1 不同碳源及其浓度对菌株FP产油的影响 | 第58页 |
3.6.2 不同氮源及其浓度对菌株FP产油的影响 | 第58页 |
3.6.3 金属离子正交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3.6.4 不同油的添加及添加浓度对菌株FP产油的影响 | 第59页 |
3.7 菌株FP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的实验设计 | 第59-61页 |
3.7.1 Planckett-Burman试验因子设计 | 第59-60页 |
3.7.2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60页 |
3.7.3 验证试验 | 第60-61页 |
3.8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61-74页 |
4.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61-68页 |
4.1.1 碳源及其浓度的优化 | 第61-63页 |
4.1.2 氮源及其浓度的优化 | 第63-66页 |
4.1.3 金属离子正交实验优化 | 第66-67页 |
4.1.4 油的添加及添加浓度优化 | 第67-68页 |
4.2 菌株FP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的实验设计 | 第68-74页 |
4.2.1 Planckett-Burman试验因子设计结果 | 第68-70页 |
4.2.2 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 | 第70-74页 |
4.2.3 模型的验证 | 第74页 |
5 讨论和小节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