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8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表目录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8页 |
1.3 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18-22页 |
1.3.1 组织制度学派 | 第18-19页 |
1.3.2 制度创业 | 第19-20页 |
1.3.3 合法性 | 第20-21页 |
1.3.4 组织退耦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目标 | 第22页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内容安排 | 第22-2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和内容安排 | 第23-2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7-59页 |
2.1 组织制度扩散理论综述 | 第27-34页 |
2.1.1 组织制度扩散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层面 | 第28-29页 |
2.1.2 组织制度扩散理论研究的演化逻辑 | 第29-34页 |
2.2. 组织“合法性”综述 | 第34-46页 |
2.2.1 “合法性”的界定 | 第35-37页 |
2.2.2 “合法性”的维度 | 第37-39页 |
2.2.3 “合法性”的作用机理 | 第39-43页 |
2.2.4 “合法性”的测度 | 第43-45页 |
2.2.5 应对“合法性”的组织策略 | 第45-46页 |
2.3 组织退祸综述 | 第46-57页 |
2.3.1 “退耦”的内涵 | 第47-49页 |
2.3.2 退祸研究的前提及价值 | 第49-50页 |
2.3.3 按成因不同的组织退耦分类 | 第50-54页 |
2.3.4 退耦的前因变量 | 第54-57页 |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57-59页 |
3. 基于场域微观结构的制度创业模式、过程和产出研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1999-2011) | 第59-76页 |
3.1 相关理论补充 | 第59-60页 |
3.2 研究方法和数据 | 第60-63页 |
3.3 案例背景:中国“社会责任”制度创业(2000-2011) | 第63-70页 |
3.3.1 中国“社会责任”制度创业四阶段的划分 | 第63页 |
3.3.2 事件梳理 | 第63-70页 |
3.4 讨论与发现:场域微观结构视角下的制度创业过程 | 第70-75页 |
3.4.1 命题之一:场域行动者的互动及主导创业者角色传递的内在逻辑 | 第70-72页 |
3.4.2 命题之二:场域分层及其成因演绎 | 第72-75页 |
3.5 小结 | 第75-76页 |
4. 基于合法性视角的组织退耦策略案例研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1999-2011) | 第76-93页 |
4.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76-78页 |
4.2 案例背景—演进中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 第78-82页 |
4.3 研究发现与启示 | 第82-90页 |
4.3.1 规制合法性—基于合法性构建过程中组织参与程度的思考 | 第83-84页 |
4.3.2 规范合法性—基于企业所有权特点和行业行政影响程度的思考 | 第84-86页 |
4.3.3 认知合法性—基于企业国际互动的思考 | 第86-90页 |
4.4 理论提炼 | 第90-91页 |
4.5 小结 | 第91-93页 |
5.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93-111页 |
5.1 理论模型的构建及其基本逻辑 | 第93-95页 |
5.2 组织个性对组织制度“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 | 第95-97页 |
5.2.1 组织规模对组织制度“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 | 第95-97页 |
5.2.2 组织地位对组织制度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 | 第97页 |
5.3 场域压力对组织制度“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 | 第97-99页 |
5.3.1 交易所的态度对组织制度“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 | 第97-98页 |
5.3.2 同行业组织的态度对组织制度“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 | 第98-99页 |
5.4 形式退耦对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 | 第99页 |
5.5 形式退耦在组织个性对内容退耦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第99-101页 |
5.5.1 形式退耦在组织规模对内容退耦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第100-101页 |
5.5.2 形式退耦在组织地位对内容退耦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第101页 |
5.6 形式退耦在场域压力对内容退耦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第101-104页 |
5.6.1 形式退耦在交易所态度对内容退耦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第102-103页 |
5.6.2 形式退耦在同行业态度对内容退耦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第103-104页 |
5.7 “规制合法性距离”调节作用及其假设 | 第104-105页 |
5.8 “规范合法性距离”调节作用及其假设 | 第105-106页 |
5.8.1 “产权属性”调节作用及其假设 | 第105-106页 |
5.8.2 “行业行政影响程度”调节作用及其假设 | 第106页 |
5.9 认知合法性距离调节作用及其假设 | 第106-108页 |
5.9.1 “CEO的商科背景”调节作用及其假设 | 第107-108页 |
5.9.2 “国际互动”调节作用及其假设 | 第108页 |
5.10 实证模型 | 第108-111页 |
6. 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 | 第111-138页 |
6.1 研究设计 | 第111-115页 |
6.1.1 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112-114页 |
6.1.2 数据的收集 | 第114-115页 |
6.2 变量的测度 | 第115-121页 |
6.2.1 自变量的测度 | 第115-118页 |
6.2.2 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测度 | 第118-119页 |
6.2.3 调节变量的测度 | 第119-121页 |
6.3 数据分析 | 第121-125页 |
6.4 假设检验 | 第125-138页 |
6.4.1 组织个性对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检验 | 第125-126页 |
6.4.2 场域压力对内容退耦的直接作用检验 | 第126-127页 |
6.4.3 形式退耦对内容退祸的直接作用检验 | 第127-128页 |
6.4.4 形式退耦在组织个性对内容退耦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128-129页 |
6.4.5 形式退耦在场域压力对内容退耦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129-132页 |
6.4.6 参与态度的调节作用 | 第132页 |
6.4.7 产权属性的调节作用 | 第132-134页 |
6.4.8 行业行政影响程度的调节作用 | 第134-135页 |
6.4.9 CEO商科背景和国际互动的调节作用 | 第135-136页 |
6.4.10 实证结果汇总 | 第136-138页 |
7. 研究结论探讨与展望 | 第138-159页 |
7.1 场域层面案例研究:基于典型文献对比的总结与讨论 | 第139-143页 |
7.2 组织层面案例研究:对于“合法性距离”构念的总括性讨论 | 第143-145页 |
7.3 实证研究:基于研究假设检验的讨论 | 第145-152页 |
7.3.1 组织个性与内容退耦 | 第145-146页 |
7.3.2 场域压力与内容退耦 | 第146-148页 |
7.3.3 制度的形式退耦和内容退耦 | 第148-149页 |
7.3.4 形式退耦的中介作用 | 第149页 |
7.3.5 组织参与态度的调节作用 | 第149-150页 |
7.3.6 规范合法性距离的调节作用 | 第150-151页 |
7.3.7 认知合法性的调节作用 | 第151-152页 |
7.4 研究的启示 | 第152-156页 |
7.4.1 微观层面:内生性要素的培养 | 第153-154页 |
7.4.2 中观层面: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推广 | 第154-155页 |
7.4.3 宏观层面:行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 第155-156页 |
7.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6-157页 |
7.6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6页 |
附录 | 第166-171页 |
附录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退耦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第166-167页 |
附录2—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退耦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第167-170页 |
附录3—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与学位论文内容的对照表 | 第170-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