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2. PMA用于活菌检测的机理 | 第14-15页 |
3. 影响PMA活菌检测的因素 | 第15-17页 |
3.1 样品 | 第15-16页 |
3.2 暗处理阶段 | 第16页 |
3.3 光交联反应 | 第16-17页 |
3.4 靶基因 | 第17页 |
4. PM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4.1 大肠杆菌 | 第17-18页 |
4.2 沙门氏菌 | 第18-19页 |
4.3 单增李斯特菌 | 第19页 |
4.4 副溶血性弧菌 | 第19-20页 |
5. 研究展望 | 第20-22页 |
5.1 影响PMA活菌检测效果的机理探究 | 第20页 |
5.2 PMA结合新型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5.3 PMA运用于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研究 | 第21页 |
5.4 PMA运用于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 | 第21页 |
5.5 PMA运用于评估由VBNC现象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 | 第21-22页 |
第二章 PMA结合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生鲜南美白对虾中沙门氏菌活菌方法的构建 | 第22-33页 |
1. 前言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 特异性菌株信息 | 第23-24页 |
2.2 目标菌株的培养及死菌的制备 | 第24页 |
2.3 叠氮溴化丙锭制备及其前处理过程 | 第24页 |
2.4 叠氮溴化丙锭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24-25页 |
2.5 DNA的提取 | 第25页 |
2.6 荧光定量PCR | 第25-26页 |
2.6.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25页 |
2.6.2 体系的建立 | 第25-26页 |
2.7 生鲜南美白对虾样本的制备 | 第26页 |
2.8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6页 |
2.8.1 纯培养下的标准曲线 | 第26页 |
2.8.2 人工接种虾样中的标准曲线 | 第26页 |
2.9 定量验证 | 第26-27页 |
2.10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3. 结果 | 第27-29页 |
3.1 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 第27页 |
3.2 叠氮溴化丙锭最佳处理条件的确定 | 第27-28页 |
3.3 PMA-qPCR的灵敏度及扩增效率 | 第28页 |
3.4 定量效果的验证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1页 |
5. 结论 | 第31-32页 |
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南美白对虾中两种常见致病菌活菌定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冷杀菌技术失活模型的构建 | 第33-46页 |
1.前言 | 第33-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2.1 受试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34-35页 |
2.2 目标菌株的培养及死菌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 叠氮溴化丙锭制备及其前处理过程 | 第36页 |
2.4 叠氮溴化丙锭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36页 |
2.5 DNA的提取 | 第36页 |
2.6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6-37页 |
2.7 生鲜南美白对虾样本的制备 | 第37-38页 |
2.8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8页 |
2.8.1 纯培养下的标准曲线 | 第38页 |
2.8.2 人工接种虾样中的标准曲线 | 第38页 |
2.9 冷杀菌处理 | 第38-39页 |
2.9.1 超高压处理(Ultra-high Pressure,UHP) | 第39页 |
2.9.2 酸性电解水处理(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AEW) | 第39页 |
2.10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3.1 叠氮溴化丙锭最佳处理条件的确定 | 第40-41页 |
3.2 PMA结合多重qPCR法的特异性 | 第41页 |
3.3 PMA结合多重qPCR的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3.4 冷杀菌技术的失活模型 | 第42-44页 |
4. 结论 | 第44-45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PMA前处理技术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采收后南美白对虾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 第46-58页 |
1. 前言 | 第46-4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2.1 生鲜南美白对虾的采集和贮藏 | 第47页 |
2.2 生鲜南美白对虾的取样与处理 | 第47页 |
2.3 PMA前处理结合高通量测序 | 第47-48页 |
2.3.1 PMA前处理 | 第47-48页 |
2.3.2 DNA的提取 | 第48页 |
2.3.3 高通量测序 | 第48页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49页 |
2.4.1 稀释曲线和香浓指数曲线 | 第48页 |
2.4.2 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 | 第48页 |
2.4.3 PCA分析及聚类分析 | 第48-49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49页 |
3. 结果 | 第49-54页 |
3.1 细菌群落的OUT分类 | 第49页 |
3.2 各样本在属水平上的比较 | 第49-51页 |
3.3 主成分分析(PCA) | 第51页 |
3.4 热图(Heatmap) | 第51-53页 |
3.5 Venn图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