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

交响大合唱《金陵祭》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3页
第一章 作曲家及作品介绍第13-23页
    1.1 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简介第13-17页
        1.1.1 作曲家简介第13页
        1.1.2 金湘作品简介第13-17页
    1.2 金湘的创作观念及特点第17-18页
    1.3 《金陵祭》作品介绍及整体分析第18-23页
        1.3.1 《金陵祭》的创作背景第18-19页
        1.3.2 《金陵祭》的整体结构第19页
        1.3.3 《金陵祭》各乐章的整体分析第19-23页
第二章 《金陵祭》的旋律特点及写作手法第23-41页
    2.1 第一乐章《序歌》的旋律分析第23-26页
        2.1.1 《序歌》的旋律特点第23-24页
        2.1.2 《序歌》的写作手法第24-26页
    2.2 第二乐章《屠城》的旋律分析第26-29页
        2.2.1 《屠城》的旋律特点分析第26-28页
        2.2.2 《屠城》的写作手法分析第28-29页
    2.3 第三乐章《招魂》的旋律分析第29-33页
        2.3.1 《招魂》的旋律特点第30-32页
        2.3.2 《招魂》的写作手法第32-33页
    2.4 第四乐章《月光》的旋律分析第33-34页
        2.4.1 《月光》的旋律特点第33-34页
        2.4.2 《月光》的写作手法第34页
    2.5 第五乐章《涅槃》的旋律分析第34-36页
        2.5.1 《涅槃》的旋律特点第34-36页
        2.5.2 《涅槃》的写作手法第36页
    2.6 第六乐章《终曲》的旋律分析第36-41页
        2.6.1 《终曲》的旋律特点第36-38页
        2.6.2 《终曲》的写作手法第38-41页
第三章 《金陵祭》的调式调性、和声及织体形态特征第41-72页
    3.1 第一乐章《序歌》的调式调性、和声及织体形态特征分析第42-47页
        3.1.1 《序歌》的调式调性分析第42-45页
        3.1.2 《序歌》的和声分析第45-46页
        3.1.3 《序歌》的织体形态分析第46-47页
    3.2 第二乐章《屠城》的调式调性、和声及织体形态特征分析第47-52页
        3.2.1 《屠城》的调式调性分析第47-48页
        3.2.2 《屠城》的和声分析第48-50页
        3.2.3 《屠城》的织体形态分析第50-52页
    3.3 第三乐章《招魂》的调式调性、和声及织体形态特征分析第52-58页
        3.3.1 《招魂》的调式调性分析第52-55页
        3.3.2 《招魂》的和声分析第55-57页
        3.3.3 《招魂》的织体形态分析第57-58页
    3.4 第四乐章《月光》的调式调性、和声及织体形态特征分析第58-61页
        3.4.1 《月光》的调式调性分析第59页
        3.4.2 《月光》的和声分析第59-60页
        3.4.3 《月光》的织体形态分析第60-61页
    3.5 第五乐章《涅槃》的调式调性、和声及织体形态特征分析第61-66页
        3.5.1 《涅槃》的调式调性分析第61-63页
        3.5.2 《涅槃》的和声分析第63-64页
        3.5.3 《涅槃》的织体形态分析第64-66页
    3.6 第六乐章《终曲》的调式调性、和声及织体形态特征分析第66-72页
        3.6.1 《终曲》的调式调性分析第67-68页
        3.6.2 《终曲》的和声分析第68-69页
        3.6.3 《终曲》的织体形态分析第69-72页
第四章 《金陵祭》中乐队配器对作品的影响第72-84页
总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研究--以JF公司为例
下一篇:审美教育视域下儿童钢琴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