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北方方言(华北官话)论文

淮阳方言的语音实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淮阳方言研究概况及现状第9-11页
        1.1.1 淮阳历史地理概况第9页
        1.1.2 淮阳方言归属和内部差异第9-10页
        1.1.3 淮阳方言语音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0-11页
    1.2 本文的目的和方法第11-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 本文的框架架构第13-14页
第二章 淮阳方言的音系第14-19页
    2.1 淮阳方言的声母第14页
        2.1.1 声母第14页
        2.1.2 声母的发音特点第14页
    2.2 淮阳方言的韵母第14-16页
        2.2.1 韵母第14-15页
        2.2.2 韵母的发音特点第15-16页
    2.3 淮阳方言的声调第16页
    2.4 与前人研究中的语音描写差异第16-17页
        2.4.1 声母的异同第16页
        2.4.2 韵母的异同第16-17页
        2.4.3 声调的异同第17页
    2.5 淮阳方言声母、韵母搭配表第17-19页
第三章 淮阳方言元音格局第19-33页
    3.1 语音格局概说第19-20页
    3.2 元音格局第20-21页
        3.2.1 实验描述第20-21页
    3.3 淮阳方言一级元音第21-27页
        3.3.1 一级元音发音字表第22页
        3.3.2 六位发音人声学元音图对比第22-23页
        3.3.3 男女声声学元音图对比第23-25页
        3.3.4 老年青年声学元音图对比第25-26页
        3.3.5 [?]和[?]的老年青年声学特征对比第26页
        3.3.6 [?]和[?]的男女声学特征对比第26-27页
    3.4 二级元音第27-28页
        3.4.1 二级元音发音字表第27-28页
        3.4.2 二级元音声位图第28页
    3.5 三级元音第28-29页
        3.5.1 三级元音发音字表第28-29页
        3.5.2 三级元音声位图第29页
    3.6 淮阳方言四级元音第29-31页
        3.6.1 四级元音发音字表第30页
        3.6.2 四级元音声学元音图第30-31页
    3.7 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淮阳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第33-57页
    4.1 声调概说第33页
    4.2 内容描述第33-36页
        4.2.1 发音人第34页
        4.2.2 发音字表第34页
        4.2.3 录音软件第34页
        4.2.4 分析软件第34-35页
        4.2.5 弯头和降尾的处理第35页
        4.2.6 基频归一化第35-36页
    4.3 阴平调第36-41页
        4.3.1 男女发音人阴平调基频曲线图第36-37页
        4.3.2 老年青年发音人阴平调基频曲线图第37-38页
        4.3.3 基频分布第38-39页
        4.3.4 阴平调基频归一化第39-40页
        4.3.5 阴平调时长归一化第40-41页
    4.4 阳平调第41-46页
        4.4.1 男女发音人阳平调基频曲线图第41-42页
        4.4.2 老年青年发音人阳平调基频曲线图第42-43页
        4.4.3 基频分布第43-44页
        4.4.4 阳平调基频归一化第44-45页
        4.4.5 阳平调时长归一化第45-46页
        4.4.6 老年青年发音人阳平调时长对比分析第46页
        4.4.7 小结第46页
    4.5 上声调第46-51页
        4.5.1 男女发音人上声调基频曲线图第46-48页
        4.5.2 老年青年发音人上声调基频调曲线图第48页
        4.5.3 频域分布第48-49页
        4.5.4 上声调基频归一化第49-50页
        4.5.5 上声调时长归一化第50-51页
        4.5.6 小结第51页
    4.6 去声调第51-56页
        4.6.1 男女发音人去声调基频曲线图第51-52页
        4.6.2 老年青年发音人去声调基频曲线图第52-53页
        4.6.3 频域第53-54页
        4.6.4 去声调基频归一化第54-55页
        4.6.5 去声调归一化时长第55-56页
        4.6.6 小结第56页
    4.7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淮阳方言辅音格局第57-81页
    5.1 辅音格局概说第57页
    5.2 淮阳方言单音节爆破音的VOT分析第57-65页
        5.2.1 概说第57-58页
        5.2.2 材料和方法第58-59页
        5.2.3 淮阳方言爆破音VOT老年和青年的对比分析第59-60页
        5.2.4 爆破音VOT时长的男女对比分析第60-61页
        5.2.5 VOT时长和发音部位的关系第61-62页
        5.2.6 VOT时长在男女发音人上的差异第62-64页
        5.2.7 VOT时长在老年青年发音人上的差异第64-65页
        5.2.8 小结第65页
    5.3 爆破音的闭塞段分析第65-72页
        5.3.1 实验材料第66页
        5.3.2 测量方法第66页
        5.3.3 实验结果第66-67页
        5.3.4 爆破音闭塞段时长在男女发音人上的差异第67-69页
        5.3.5 送气爆破音与不送气爆破音闭塞段时长的关系第69-72页
        5.3.6 小结第72页
    5.4 擦音的音长分析第72-76页
        5.4.1 发音字表第72-73页
        5.4.2 测量方法第73页
        5.4.3 实验结果第73-74页
        5.4.4 男女擦音时长的对比统计分析第74-76页
        5.4.5 小结第76页
    5.5 塞擦音的音长分析第76-80页
        5.5.1 发音字表第76-77页
        5.5.2 测量方法第77页
        5.5.3 实验结果第77-78页
        5.5.4 男女塞擦音时长的对比统计分析第78-79页
        5.5.5 小结第79-80页
    5.6 淮阳方言辅音时长比较第80-81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81-84页
    6.1 总结第81-82页
        6.1.1 元音格局研究得到的结论第81页
        6.1.2 单字调实验研究得到的结论第81-82页
        6.1.3 辅音格局的研究结论第82页
    6.2 讨论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附录第86-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转轨时期政府政策的价值研究
下一篇:PISA与美国《共同核心标准》中的阅读素养内容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