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致谢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目的及价值 | 第9-10页 |
1.2 论文研究结构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1 叙事学的发展 | 第11-13页 |
2.2 翻译建构策略 | 第13-16页 |
2.2.1 时空建构 | 第14页 |
2.2.2 选择性挪用建构 | 第14页 |
2.2.3 标签建构 | 第14-15页 |
2.2.4 参与者重新定位 | 第15-16页 |
3 研究方法及对象 | 第16-20页 |
4 文本分析 | 第20-40页 |
4.1 时空建构 | 第20-24页 |
4.1.1 语言 | 第20-22页 |
4.1.2 文化 | 第22-24页 |
4.2 选择性挪用建构 | 第24-32页 |
4.2.1 删除或改写有损男性权威形象的细节 | 第24-26页 |
4.2.2 弱化异性间的亲密互动 | 第26-30页 |
4.2.3 增减原文对迦茵的描述使其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期待 | 第30-32页 |
4.3 标签框架 | 第32-36页 |
4.3.1 "孝"的植入 | 第32-35页 |
4.3.2 "义"的植入 | 第35-36页 |
4.4 参与者重新定位框架 | 第36-40页 |
5 总结 | 第40-43页 |
5.1 研究成果与启示 | 第40-41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