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构词法论文

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认知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对象第16-17页
    1.2 写作意义第17页
    1.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7-29页
    1.4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语料第29-34页
第二章 方式词的典型特征、范围与语义关系类型第34-84页
    2.1 方式词的典型特征和词类地位第34-54页
        2.1.1 词类划分遵循的基本原则第35-36页
        2.1.2 方式词的典型特征及与副词的区别第36-47页
        2.1.3 对“唯状形容词”观点的探讨第47-48页
        2.1.4 对“修饰词”观点的探讨第48-49页
        2.1.5 方式词在词类系统中的位置第49-54页
        2.1.6 小结第54页
    2.2 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范围和数量第54-74页
        2.2.1 与方式词范围确定有关的理论问题第57-58页
        2.2.2 方式词与相关词类的划界问题第58-69页
        2.2.3 单音节与三音节方式词问题第69-72页
        2.2.4 同一个词兼跨几类词的问题第72-73页
        2.2.5 具有文言色彩的叠音词的归类问题第73页
        2.2.6 方式词的数量第73-74页
        2.2.7 小结第74页
    2.3“方式词+(地)+动词”语义关系类型第74-84页
        2.3.1“方式词+(地)+动词”高层语义关系表方式第76-79页
        2.3.2“方式词+(地)+动词”高层语义关系表状态第79-80页
        2.3.3“方式词+(地)+动词”高层语义关系表情态第80-81页
        2.3.4 小结第81-84页
第三章 现代汉语方式词的构成与组合研究第84-122页
    3.1 方式词内部结构关系第84-89页
        3.1.1 并列关系第85页
        3.1.2 偏正关系第85-86页
        3.1.3 动宾关系第86-87页
        3.1.4 主谓关系第87页
        3.1.5 动补关系第87页
        3.1.6 附加关系第87页
        3.1.7 介宾关系第87-89页
    3.2“方式词+VP”结构整体功能及其与动词功能比较第89-98页
        3.2.1“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谓语的功能比较第90页
        3.2.2“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定语的功能比较第90-91页
        3.2.3“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宾语的功能比较第91-92页
        3.2.4“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主语的功能比较第92-93页
        3.2.5“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补语的功能比较第93-95页
        3.2.6“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状语的功能比较第95-97页
        3.2.7 小结第97-98页
    3.3 方式词与动词的韵律组配选择第98-110页
        3.3.1 单音节方式词与动词的韵律组配选择第99-101页
        3.3.2 双音节方式词与动词的韵律组配选择第101-105页
        3.3.3 三音节方式词与动词的韵律组配选择第105-108页
        3.3.4 方式词与动词音节组配选择的机制第108-110页
    3.4“方式词+VP”结构的句类分布考察第110-122页
        3.4.1“方式词+VP”在陈述句中的分布情况第111-113页
        3.4.2“方式词+VP”在疑问句中的分布情况第113-116页
        3.4.3“方式词+VP”在感叹句中的分布情况第116-118页
        3.4.4“方式词+VP”在祈使句中的分布情况第118-120页
        3.4.5 小结第120-122页
第四章 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22-158页
    4.1 动词的情状特征及界性特征分类第122-132页
        4.1.1 动词的情状类型第123-128页
        4.1.2 动词的界性特征第128-129页
        4.1.3 动词情状和动词界性的有机结合第129-132页
    4.2“逐个类”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32-148页
        4.2.1“逐个类”方式词的语义特点第132-134页
        4.2.2“逐个类”方式词与状态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34-140页
        4.2.3“逐个类”方式词与活动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40-144页
        4.2.4“逐个类”方式词与完成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44页
        4.2.5“逐个类”方式词与结果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44-146页
        4.2.6“逐个类”方式词与瞬间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46-147页
        4.2.7 小结第147-148页
    4.3“蜂拥类”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48-158页
        4.3.1“蜂拥类”方式词的词汇意义和语义特点第148-151页
        4.3.2“蜂拥类”方式词与状态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51-152页
        4.3.3“蜂拥类”方式词与活动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解释第152-154页
        4.3.4“蜂拥类”方式词与完成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54-155页
        4.3.5“蜂拥类”方式词与结果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55-156页
        4.3.6“蜂拥类”方式词与瞬间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第156页
        4.3.7 小结第156-158页
第五章 基于评价理论的方式词评价表达研究第158-201页
    5.1 评价理论及其研究概述第158-168页
        5.1.1 评价理论及主要观点第159-163页
        5.1.2 国内汉语评价研究综观第163-168页
    5.2 基于评价理论的方式词评价表达系统第168-201页
        5.2.1 系统功能语法与评价理论第169-170页
        5.2.2 方式词基本语义特征与语义指向第170-175页
        5.2.3 方式词在事件语义中位置定位第175-176页
        5.2.4 方式词的态度评价第176-192页
        5.2.5 方式词的级差评价第192-198页
        5.2.6 小结第198-201页
第六章 方式词的历史演变研究第201-230页
    6.1“随X”类方式词的语法化和词汇化第201-210页
        6.1.1“随X”类方式词的语义分类第201-202页
        6.1.2“随X”类方式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第202-203页
        6.1.3“随”的虚化过程第203-207页
        6.1.4“随身”的词汇化第207-210页
    6.2“超X”类方式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第210-216页
        6.2.1“超”的词典释义第210-211页
        6.2.2“超”的历时演变与“超X”的演化第211-213页
        6.2.3 从“超速 1”到“超速 2”第213-216页
    6.3 隐秘性叠音方式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第216-221页
        6.3.1 隐秘性叠音方式词语义特征第216-217页
        6.3.2“悄悄”的语法化第217-218页
        6.3.3“偷偷、暗暗”的历时演化第218-221页
    6.4“一溜烟”类方式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第221-226页
        6.4.1“一溜烟”类方式词第221-223页
        6.4.2“一溜烟”的词汇化第223-225页
        6.4.3“一阵风”“一溜风”的词汇化第225-226页
    6.5 方式词词汇化与语法化的机制第226-230页
        6.5.1 认知因素第226-227页
        6.5.2 相邻句位(adjacent context)因素第227-228页
        6.5.3 隐喻(metaphor)因素第228-230页
第七章 结语第230-237页
参考文献第237-250页
附录一第250-254页
附录二第254-2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71-272页
致谢第272-274页

论文共2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技服务业技术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延安W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