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27页 |
| ·激励的涵义和特征 | 第12-14页 |
| ·激励的涵义 | 第12-13页 |
| ·激励的特征 | 第13-14页 |
| ·激励理论 | 第14-22页 |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4-17页 |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7-18页 |
|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18-19页 |
| ·综合型激励理论 | 第19-21页 |
| ·中国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 ·系统基模 | 第22-27页 |
| ·增长上限基模 | 第23-24页 |
| ·舍本逐末基模 | 第24-25页 |
| ·饮鸩止渴基模 | 第25-27页 |
| 第3章 国外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31页 |
| ·美国教授终身聘任制 | 第27-28页 |
| ·加拿大高校实行学术休假制度 | 第28-29页 |
| ·国外高校激励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 ·对教师聘用制的启示 | 第29-30页 |
| ·对教师休假制的启示 | 第30-31页 |
| 第4章 高专类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 第31-38页 |
| ·高专类院校教师特点 | 第31-33页 |
| ·高专类院校教师工作特点 | 第31-32页 |
| ·高专类院校教师需求特点 | 第32-33页 |
| ·高专类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 ·薪酬制度设计的不合理 | 第33-34页 |
| ·教师聘任制的不完善 | 第34页 |
| ·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价不科学 | 第34-35页 |
| ·教育培训与教师学习需求不匹配 | 第35页 |
| ·激励机制缺乏弹性 | 第35-36页 |
| ·影响高专类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原因 | 第36-38页 |
| ·高专类院校管理观念滞后 | 第36页 |
| ·高专类院校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 | 第36-37页 |
| ·高专类院校利用社会资源不充分 | 第37-38页 |
| 第5章 深入分析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激励机制问题 | 第38-53页 |
|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概况 | 第38-40页 |
| ·问卷调查过程及样本分布 | 第40-41页 |
|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 ·调查过程及样本分布 | 第41页 |
|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1-50页 |
| ·教师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2-43页 |
| ·教师需要层次结构及激励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3-49页 |
| ·影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 | 第49-50页 |
|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激励机制问题反馈基模分析 | 第50-53页 |
| ·激励机制问题增长上限反馈基模分析 | 第50-51页 |
| ·激励机制问题舍本逐末反馈基模分析 | 第51页 |
| ·激励机制问题饮鸠止渴反馈基模分析 | 第51-53页 |
| 第6章 高专类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53-63页 |
| ·构建高专类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原则 | 第53-54页 |
| ·公平性原则 | 第53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3页 |
| ·差异性原则 | 第53-54页 |
|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54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54页 |
| ·构建高专类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方法 | 第54-56页 |
| ·目标激励 | 第54-55页 |
| ·情感激励 | 第55页 |
| ·精神激励 | 第55-56页 |
| ·物质激励 | 第56页 |
| ·完善高专类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 第56-63页 |
| ·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 | 第56-58页 |
|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 第58-60页 |
| ·建立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 第60-61页 |
|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根据不同教师的需要进行分层激励 | 第61页 |
| ·完善教师聘任制 | 第61-63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附录A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需要与激励因素调查问卷 | 第68-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