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问题的缘由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9-12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人文素质教育基本理论概述 | 第13-21页 |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 第13-16页 |
·人文素质的含义 | 第13-15页 |
·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 第16-21页 |
·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相一致 | 第16-18页 |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 第18-19页 |
·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 | 第19-21页 |
第3章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1-25页 |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特殊位置 | 第21-23页 |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1-22页 |
·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密切 | 第22-23页 |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 第23-25页 |
·高校辅导员的职能 | 第23-24页 |
·辅导员的言传与身教并重 | 第24-25页 |
第4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 第25-31页 |
·高校辅导员队伍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 第25-28页 |
·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现状 | 第25页 |
·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抽样调研情况及分析 | 第26-28页 |
·高校人文素质缺失现状产生的原因 | 第28-31页 |
·重技不重"道"的思想 | 第28-30页 |
·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常见误区 | 第30-31页 |
第5章 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究 | 第31-48页 |
·优化高校辅导员职业队伍 | 第31-32页 |
·把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 | 第31页 |
·建立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及用人标准,完善学习提高机制 | 第31-32页 |
·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人文素养 | 第32-35页 |
·不断加强对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 第32-33页 |
·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路径选择 | 第33-35页 |
·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激励机制 | 第35-37页 |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存在问题 | 第35页 |
·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针对辅导员队伍做人文素质工作的激励机制应有所侧重 | 第36-37页 |
·建立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绩效考评体系 | 第37-39页 |
·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绩效考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 | 第37-38页 |
·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绩效考评要以工作实绩为主要依据 | 第38-39页 |
·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和方法 | 第39-43页 |
·人文素质的综合性决定其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 第39-41页 |
·人的认知规律和个性需求要求其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 第41-42页 |
·"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 第42-43页 |
·创新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 第43-45页 |
·充分发挥校园硬件、文化阵地的优势育人作用 | 第43-44页 |
·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项目,提升人文素质辐射效应 | 第44页 |
·通过开展"四爱"等活动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 第44-45页 |
·创新文化育人新模式,辅导员介入人文素质教育大有可为 | 第45-48页 |
·通过构建"自助模式"开展文化育人工作 | 第45-46页 |
·"自助模式"内涵建设和载体形式需做到内容丰富、喜闻乐见 | 第46-47页 |
·文化育人工作"自助模式"的效果和意义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 | 第53-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