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第15-19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概述 | 第22-32页 |
一、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 第22-23页 |
二、教师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性 | 第23-26页 |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认知 | 第23-24页 |
(二)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 第24页 |
(三)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 第24-25页 |
(四)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 第25-26页 |
三、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及其必要性 | 第26-27页 |
四、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内容 | 第27-32页 |
(一)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是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基础 | 第27-28页 |
(二)教师职业理想是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起点 | 第28-30页 |
(三)教师职业荣誉是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大理大学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其教育现状 | 第32-41页 |
一、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具备的优势 | 第32-33页 |
(一)重视师德教育 | 第32页 |
(二)师德教育资源丰富 | 第32-3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 | 第33页 |
二、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一)培养目标定位宽泛 | 第33-34页 |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 | 第34页 |
(三)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四)学校整体师范环境较差 | 第35-36页 |
三、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一)职业道德知识缺乏 | 第36-37页 |
(二)职业理想不够坚定 | 第37-38页 |
(三)职业荣誉欠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41-48页 |
一、社会环境对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影响 | 第41-44页 |
(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 第41-42页 |
(二)功利主义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挑战 | 第42-44页 |
二、学校教育对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一)师范性特色被弱化 | 第44-45页 |
(二)缺乏实质上对于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 | 第45页 |
(三)专业学院对师范教育规律的把握不足 | 第45页 |
三、师范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忽视 | 第45-48页 |
(一)师范生从教可能性降低 | 第45-46页 |
(二)自我教育欠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提高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对策 | 第48-66页 |
一、养成育人对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思想指导 | 第48-50页 |
(一)教育环境对德性培养的影响 | 第48-49页 |
(二)受教育者的自我“德化”意识 | 第49-50页 |
二、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应遵循的原则 | 第50-52页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页 |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学校及当地特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51页 |
(三)校内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51页 |
(四)典型示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51-52页 |
三、改造社会环境提高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 | 第52-55页 |
(一)改革教师教育体制 | 第52-53页 |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 第53-55页 |
四、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 | 第55-62页 |
(一)正确执行师范教育培养目标 | 第55-56页 |
(二)加强学校课程教育 | 第56-61页 |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61-62页 |
五、培养主体职业情感提高大理大学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 | 第62-66页 |
(一)培养道德情感 | 第62-64页 |
(二)提高职业道德认知 | 第64-65页 |
(三)坚定职业道德意志和信念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