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现代词汇论文

“萌”化词语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1-18页
    一、研究现状第11-16页
    二、研究方法第16-17页
    三、研究意义第17-18页
第一章 “萌”化词语的界定第18-25页
    一、“萌”字探究第18-22页
        (一)“萌”的本义第18-19页
        (二)“萌”与“懵”第19-20页
        (三)日语中的“萌”义第20-21页
        (四)“萌”的今义第21-22页
    二、“萌”化词语的语义界定第22-25页
        (一)表可爱义第22-23页
        (二)具有“示小”义第23页
        (三)包含撒娇意味第23-25页
第二章 “萌”化词语的分类第25-33页
    一、用字类型第25-28页
        (一)纯汉字类第25-27页
        (二)非纯汉字类第27-28页
    二、语音类型第28-31页
        (一)谐音类第28-30页
        (二)拟声类第30页
        (三)儿化类第30页
        (四)叠音类第30-31页
    三、构词类型第31-33页
        (一)X+词尾第31-32页
        (二)XX+词尾第32页
        (三)词头+X第32页
        (四)X+重叠词尾第32-33页
第三章 “萌”化词语的知晓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第33-42页
    一、“萌”化词语知晓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第33-38页
        (一)民众对“萌”化词语的总体知晓情况较好第33-36页
        (二)三十岁以下民众对“萌”化词语的知晓情况较高第36页
        (三)女性对“萌”化词语的知晓情况略高于男性第36-38页
    二、“萌”化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第38-42页
        (一)民众对“萌”化词语的总体使用情况一般第38页
        (二)三十岁以下民众对“萌”化词语的使用频率较高第38-39页
        (三)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对“萌”化词语的使用频率较高第39-40页
        (四)女性对“萌”化词语的使用较多第40-42页
第四章 “萌”化词语流行的原因第42-49页
    一、社会原因第42-47页
        (一)文化交融第43页
        (二)传媒发展第43-46页
        (三)商业利益第46-47页
    二、心理原因第47-49页
        (一)减压心理第47页
        (二)示好心理第47页
        (三)儿童化心理第47-49页
第五章 “萌”化词语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第49-55页
    一、本身存在的问题第49-50页
        (一)歧义问题第49-50页
        (二)重复问题第50页
        (三)不符合汉语构词结构第50页
    二、使用中引发的问题第50-52页
        (一)年龄区分不明显问题第51页
        (二)性别区分不明显问题第51页
        (三)感情色彩过度问题第51-52页
    三、意见和建议第52-55页
        (一)使用符合现代汉语构词规律的“萌”化词语第53页
        (二)避免使用感情色彩过度的“萌”化词语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第59-63页
后记第63-64页
个人简历第64-6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H证券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1980年代报告文学的生产与“国家英雄”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