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教学法和教学组织论文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研究--以西安某小学教师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第9-10页
        (一) 选题缘由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页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0-17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1-17页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19页
        (一) 研究目标第17页
        (二) 研究内容第17页
        (三) 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页
        (四) 采取的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及其有效性概述第19-27页
    一、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第19-20页
        (一)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内涵第19页
        (二)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特点第19-20页
    二、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第20-27页
        (一)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具有有效性的重要意义第21-22页
        (二)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具有有效性的特征第22-27页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现状分析第27-47页
    一、对评价对象的分析第27-30页
        (一) 学生个体评价语言与学生群体评价语言第27-28页
        (二)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主要以学生个人为对象第28-30页
    二、对评价方式的分析第30-33页
        (一) 口头评价语言与身体评价语言第30-31页
        (二) 身体评价语言伴随口头评价语言产生第31-33页
    三、对评价发生场景的分析第33-37页
        (一) 课堂互动评价语言、行为习惯评价语言与作业情况评价语言第33-34页
        (二)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主要以课堂互动为评价场景第34-37页
    四、对评价侧重点的分析第37-41页
        (一) 针对知识技能的评价语言、针对过程方法的评价语言与针对情感态度的评价语言第37-38页
        (二)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主要以知识技能的传递为重点第38-41页
    五、对评价性质的分析第41-45页
        (一) 肯定性评价语言、否定性评价语言与中和性评价语言第41-42页
        (二)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以肯定色彩为主第42-45页
    六、结论第45-47页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问题与成因分析第47-67页
    一、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分析第47-60页
        (一) 评价对象上欠缺公正性第47-50页
        (二) 评价方式上欠缺道德性第50-54页
        (三) 评价功能上欠缺引导性第54-57页
        (四) 评价目的上欠缺发展性第57-59页
        (五) 评价语言的内容欠缺多样性第59-60页
    二、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60-67页
        (一) 教师对评价语言认识的影响第60-61页
        (二) 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的影响第61-62页
        (三) 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的影响第62-64页
        (四) 教师语言素养的影响第64页
        (五) 学校培训及教师群体氛围的影响第64-67页
第五章 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探析第67-77页
    一、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认识第67-68页
        (一) 从语言伦理学中认识评价语言第67页
        (二) 从教育心理学中认识评价语言第67-68页
        (三) 从教育社会学中认识评价语言第68页
    二、在反思与学习中提升课堂评价的能力第68-71页
        (一)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第68-69页
        (二)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第69-70页
        (三) 积极借鉴名师教学第70-71页
    三、在师生互动中把握学生对评价语言的诉求第71-72页
        (一) 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第71-72页
        (二) 善于发现学生的反应第72页
    四、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提升教学道德素养第72-73页
        (一) 拒绝带不良情绪进课堂第72-73页
        (二) 拒绝带固有偏见进课堂第73页
    五、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第73-74页
    六、在教师培训中增加对评价语言的重视程度第74-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录第81-89页
    附录1:《认识图形》的课堂实录第81-85页
    附录2: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调查问卷第85-89页
致谢第89-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与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衔接初探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以S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