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1 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同伴关系的概念 | 第11页 |
| ·同伴关系的理论意义 | 第11-13页 |
| ·同伴关系的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 2 箱庭疗法的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 ·箱庭疗法的概述 | 第16-18页 |
| ·团体箱庭疗法—箱庭疗法的形式之一 | 第18-19页 |
| ·团体箱庭疗法的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 3 团体箱庭疗法改善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可能性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第23页 |
| ·在实践中的思考 | 第23-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 2 研究设计 | 第24-29页 |
|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研究过程 | 第25-29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55页 |
| 1 初始箱庭作品的特征分析 | 第29-32页 |
| ·同伴关系不良组与良好组在制作时间上的差异比较 | 第29页 |
| ·同伴关系不良组与良好组在玩具使用情况上的差异比较 | 第29页 |
| ·同伴关系不良组与良好组在场面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 第29-30页 |
| ·同伴关系不良组与良好组在动沙情况上的差异比较 | 第30页 |
| ·同伴关系不良组与良好组在自我像表现上的差异比较 | 第30-31页 |
| ·同伴关系不良组与良好组在创伤主题上的差异比较 | 第31页 |
| ·同伴关系不良组与良好组在治愈主题上的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 2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干预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 | 第32页 |
| ·干预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 | 第32页 |
| ·实验组干预前后的比较 | 第32-33页 |
| 3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过程分析 | 第33-50页 |
| ·第一次团体箱庭疗法干预 | 第33-35页 |
| ·第二次团体箱庭疗法干预 | 第35-37页 |
| ·第三次团体箱庭疗法干预 | 第37-39页 |
| ·第四次团体箱庭疗法干预 | 第39-41页 |
| ·第五次团体箱庭疗法干预 | 第41-43页 |
| ·第六次团体箱庭疗法干预 | 第43-46页 |
| ·第七次团体箱庭疗法干预 | 第46-48页 |
| ·第八次团体箱庭疗法干预 | 第48-50页 |
| 4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访谈 | 第50-55页 |
| ·团体成员ZLT干预效果访谈 | 第50-51页 |
| ·团体成员XSY干预效果访谈 | 第51页 |
| ·团体成员LC干预效果访谈 | 第51-52页 |
| ·团体成员HBW干预效果访谈 | 第52页 |
| ·团体成员XYC干预效果访谈 | 第52-53页 |
| ·团体成员LYQ干预效果访谈 | 第53页 |
| ·团体成员LZR干预效果访谈 | 第53页 |
| ·团体成员ZMM干预效果访谈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研究讨论 | 第55-63页 |
| 1 初始箱庭作品特征的研究讨论 | 第55-58页 |
| ·初始箱庭作品的制作时间特点 | 第55页 |
| ·初始箱庭作品的玩具使用特点 | 第55-56页 |
| ·初始箱庭作品的场面特征特点 | 第56页 |
| ·初始箱庭作品的沙子使用特点 | 第56页 |
| ·初始箱庭作品的自我像特点 | 第56-57页 |
| ·初始箱庭作品的创伤主题特点 | 第57页 |
| ·初始箱庭作品的治愈主题特点 | 第57-58页 |
| 2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的研究讨论 | 第58-63页 |
| ·团体箱庭疗法改善高中生不良同伴关系的效果 | 第58-59页 |
| ·团体箱庭疗法改善高中生不良同伴关系的作用机制 | 第59-63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 2 研究不足与创新 | 第63-64页 |
| ·研究不足 | 第63-64页 |
| ·研究创新 | 第64页 |
| 3 研究展望 | 第64-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附录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