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研究四面体模型的重要性 | 第9页 |
·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必要性 | 第9-11页 |
2 文献综述--平面三角形模型的演变 | 第11-25页 |
·平面三角形模型—化学学习的三种水平 | 第11-16页 |
·四重表征—三重表征中增加曲线表征 | 第16-17页 |
·四面体模型 | 第17-21页 |
·四面体化学教育—马哈菲增加人的因素 | 第17-20页 |
·T-ZPD 化学教育方法—巴克结合四面体与最近发展区 | 第20-21页 |
·金字塔模型-邱美虹增加语言水平 | 第21-23页 |
·人性化的化学教育—杰斯珀等人加入不同的人性化视角 | 第23-25页 |
3 研究目的与任务 | 第25-26页 |
4 理论构想 | 第26-33页 |
·TCE 模型的涵义 | 第26-27页 |
·TCE 模型的基本要素-三种水平和人的因素 | 第27-30页 |
·三种水平 | 第27-29页 |
·人的因素 | 第29-30页 |
·基于 TCE 模型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 | 第30-32页 |
·基于 TCE 模型的教学的特征 | 第32-33页 |
·联系学生真实社会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 第32页 |
·将相异构想的有关研究与三重表征整合在一起 | 第32-33页 |
5 基于 TCE 模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 第33-40页 |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教学分析 | 第33-36页 |
·课程标准中“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解读 | 第33-34页 |
·不同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的编排 | 第34-36页 |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应用实践价值 | 第36页 |
·中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相异构想的整理与成因分析 | 第36-38页 |
·基于 TCE 模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情境的创设 | 第38页 |
·基于 TCE 模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流程设计 | 第38-40页 |
6 基于 TCE 模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实践 | 第40-61页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研究工具 | 第40-45页 |
·研究实施 | 第45-53页 |
·研究结果 | 第53-61页 |
·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 第53-59页 |
·学生反馈 | 第59-60页 |
·教师反馈 | 第60-61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1-62页 |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教学建议 | 第61-62页 |
8 问题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