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9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3页 |
| (一) 国内外对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视 | 第10-11页 |
| (二) “办好学前教育”的需要 | 第11-12页 |
| (三) 幼儿长远发展的需要 | 第12页 |
| (四)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更易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一) 国内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二) 国外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三) 对学习品质的研究 | 第15-17页 |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四、 研究设计 | 第18-19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五、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 第一部分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幼儿学习品质概述 | 第19-40页 |
| 一、 幼儿园科学教育概述 | 第19-25页 |
| (一) 科学教育与幼儿园科学教育 | 第19-22页 |
| (二)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 | 第22-24页 |
| (三) 相关法规中有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解读 | 第24-25页 |
| 二、 学习品质概述 | 第25-30页 |
| (一) 学习品质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 (二) 学习品质的内容 | 第26-28页 |
| (三) 学习品质的特征 | 第28页 |
| (四) 学习品质的结构 | 第28-29页 |
| (五) 学习品质的价值 | 第29-30页 |
| 三、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相关因素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分析 | 第30-40页 |
| (一) 课程理念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30-33页 |
| (二) 活动目标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三) 活动准备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四) 活动内容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五) 活动过程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六) 活动评价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第二部分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40-50页 |
| 一、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40-44页 |
| (一) 教师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了解不到位 | 第40-42页 |
| (二) 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 二、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4-50页 |
| (一) 教师教育观念与能力落后 | 第44-48页 |
| (二) 社会传统教育观的落后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 第48-49页 |
| (三) 幼儿自身的差异 | 第49-50页 |
| 第三部分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策略 | 第50-56页 |
| 一、 合理利用丰富有效的材料,激发幼儿好奇与兴趣 | 第50-51页 |
| (一) 同一年龄,多层材料 | 第50-51页 |
| (二) 同一主题,不同材料 | 第51页 |
| (三) 同一材料,多种用法 | 第51页 |
| 二、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在教师引导中培养幼儿主动性 | 第51-53页 |
| (一) 允许幼儿出错 | 第51-52页 |
| (二) 尊重、理解并接纳幼儿的想法和探索 | 第52页 |
| (三) 挖掘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 第52页 |
| (四) 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和反馈 | 第52-53页 |
| 三、 在新颖多变的科学小实验中训练幼儿的坚持与注意 | 第53页 |
| (一) 创新工具和材料 | 第53页 |
| (二) 保证幼儿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时间与机会 | 第53页 |
| 四、 积极创设有关科学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创造与发明 | 第53-55页 |
| (一) 用材料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 第54页 |
| (二) 恰当而巧妙的提问 | 第54页 |
| (三) 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情境 | 第54-55页 |
| 五、 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与解释 | 第55-56页 |
| (一) 给予幼儿公正客观的评价 | 第55页 |
| (二) 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注释 | 第57-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