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注释表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超分子罗丹明B-[2]轮烷的设计与合成 | 第11-4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超分子化学 | 第11-12页 |
·轮烷超分子 | 第12-21页 |
·轮烷的定义 | 第12-13页 |
·轮烷的合成 | 第13-16页 |
·轮烷的表征 | 第16-17页 |
·轮烷的应用 | 第17-21页 |
·罗丹明B染料及其应用 | 第21-22页 |
·罗丹明B染料 | 第21-22页 |
·基于罗丹明B染料的应用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3 超分子罗丹明B-[2]轮烷的合成和讨论 | 第25-37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页 |
·化合物合成路线 | 第25-26页 |
·中间化合物和罗丹明B-[2]轮烷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32页 |
·铵盐3-H-Cl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27页 |
·苄酯4的合成及表征 | 第27页 |
·由苄酯4合成醛6及表征 | 第27-28页 |
·醇5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29页 |
·由醇5合成醛6 | 第29页 |
·酸7的合成及表征 | 第29-30页 |
·六氟磷酸盐8-H-PF_6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31页 |
·[2]轮烷10-H-PF_6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合成部分的讨论 | 第32-34页 |
·罗丹明B-[2]轮烷表征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结论和展望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7页 |
·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第二部分 基于罗丹明B和杂氮冠醚对Cr~(3+)高度敏感和选择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和合成 | 第41-68页 |
1 绪论 | 第41-45页 |
·荧光传感器 | 第41页 |
·基于罗丹明B应用于金属离子检测的荧光传感器 | 第41-43页 |
·基于罗丹明B应用于Cr~(3+)检测的荧光传感器 | 第43-45页 |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45-47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45页 |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 | 第45-47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实验仪器和仪器 | 第47页 |
·基于罗丹明B和杂氮冠醚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 | 第47-50页 |
·杂氮冠醚二酸5的合成 | 第47页 |
·胺7的合成及表征 | 第47-48页 |
·传感器2的合成及表征 | 第48-49页 |
·传感器1的合成及表征 | 第49-50页 |
·传感器1和2的光谱性能的测试 | 第50页 |
·探针储备液和离子储备液的配制 | 第50页 |
·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光谱的测试 | 第50页 |
·传感器1的活细胞成像实验 | 第50-51页 |
4 结果和讨论 | 第51-64页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结果和讨论 | 第51-53页 |
·传感器的光谱性能的结果和讨论 | 第53-62页 |
·传感器1的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 | 第53-54页 |
·传感器1的荧光光谱测试 | 第54-56页 |
·传感器1和2的荧光光谱比较 | 第56-57页 |
·传感器1与Cr~(3+)响应的机制研究 | 第57-59页 |
·传感器1对Cr~(3+)的检测限的测定 | 第59-62页 |
·传感器1的细胞成像应用与讨论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三部分 其它研究内容:几种潜在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设计和合成 | 第68-81页 |
1 引言 | 第68-70页 |
2 洛哌丁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讨论 | 第70-78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0页 |
·中间化合物和最终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70-71页 |
·中间化合物和最终化合物的合成和讨论 | 第71-77页 |
·化合物3A-C的合成和讨论 | 第71-72页 |
·化合物4A-C的合成与讨论 | 第72-73页 |
·化合物5B的合成和讨论 | 第73-74页 |
·化合物8的合成与讨论 | 第74-75页 |
·化合物9和10的合成与讨论 | 第75-76页 |
·化合物5B的合成与讨论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3 结论和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专利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