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方案--以S小学为分析对象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二、服务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一)S学校基本情况 | 第12页 |
| (二)寄宿制学校 | 第12页 |
| (三)社会工作 | 第12-14页 |
|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 (一)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研究回顾 | 第14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 四、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 (一)关于小组工作的理论 | 第16-17页 |
| 1、场域理论 | 第16页 |
| 2、社会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 3、镜中自我理论 | 第17页 |
| (二)关于儿童期个体以及心理特点的理论 | 第17-19页 |
|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 2、需要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 五、需求与问题评估 | 第19-24页 |
| (一)学校生活方面 | 第19-21页 |
| 1、寄宿学生低龄化,新生适应不良 | 第19页 |
| 2、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第19-20页 |
| 3、教师的压力较大 | 第20-21页 |
| (二)人际交往方面 | 第21页 |
| 1、同伴关系建立主要为血缘和地缘为主 | 第21页 |
| 2、学生内向羞怯 | 第21页 |
| (三)学习方面 | 第21-22页 |
| 1、语言差异 | 第21-22页 |
| 2、学习成绩不理想 | 第22页 |
| (四)家庭方面 | 第22-24页 |
| 1、亲子关系较为疏离 | 第22-23页 |
| 2、家庭教育意识淡漠 | 第23-24页 |
| 六、具体服务方案 | 第24-47页 |
| (一)新生适应小组计划书 | 第24-28页 |
| (二)自我认识与信任建立小组计划书 | 第28-35页 |
| (三)学习发展小组计划书 | 第35-40页 |
| (四)亲子沟通小组计划书 | 第40-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附录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