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生命化及其实现策略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 (一)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1. “课程资源”的研究 | 第11-13页 |
| 2. “生命化”的研究 | 第13-15页 |
| (三)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5-1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4. 研究创新性 | 第16-17页 |
| 二、课程资源的界说与历史考察 | 第17-23页 |
| (一) 课程资源的界说 | 第17-18页 |
| (二) 课程资源的历史考察 | 第18-23页 |
| 1. 日常生活化课程资源 | 第18-19页 |
| 2. 学科知识化课程资源 | 第19-21页 |
| 3. 生命化课程资源 | 第21-23页 |
| 三、课程资源生命化的理论探索 | 第23-30页 |
| (一) 课程资源生命化的内涵 | 第23-24页 |
| (二) 课程资源生命化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 (三) 课程资源生命化的基本要求 | 第25-27页 |
| 1. 创造主体与创造客体的统一 | 第25-26页 |
| 2. 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的统一 | 第26页 |
| 3. 知识化资源与生命化资源的统一 | 第26-27页 |
| (四) 生命化课程资源的特点 | 第27-30页 |
| 1. 生态性 | 第27页 |
| 2. 生活性 | 第27-28页 |
| 3. 动态性 | 第28页 |
| 4. 意义性 | 第28页 |
| 5. 开放性 | 第28-30页 |
| 四、课程资源非生命化现象解析 | 第30-34页 |
| (一) 物态化 | 第30-31页 |
| 1. 显性化 | 第30页 |
| 2. 工具化 | 第30-31页 |
| (二) 静态化 | 第31-32页 |
| 1. 封闭化 | 第31页 |
| 2. 固定化 | 第31-32页 |
| (三) 非人化 | 第32-34页 |
| 1. 去主体化 | 第32页 |
| 2. 去生命化 | 第32-34页 |
| 五、课程资源生命化的实现策略 | 第34-44页 |
| (一) 树立生态意识,提倡价值平等 | 第34-36页 |
| (二) 回归生活世界,注重生命体验 | 第36-38页 |
| (三) 开启师生智慧,实现动态生成 | 第38-40页 |
| (四) 建构多样形态,满足不同需求 | 第40-41页 |
| (五) 拓展资源时空,开阔思维视野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