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7页 |
·文献综述 | 第7-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 | 第10-15页 |
·时代的孕育 | 第10-12页 |
·历史形态 | 第10-11页 |
·改革的呼吁 | 第11页 |
·当前教育现状 | 第11-12页 |
·实践的结晶 | 第12-15页 |
·扎根于中学的执教时期 | 第12-13页 |
·大学执教期间 | 第13-15页 |
3 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 | 第15-38页 |
·三个主体论 | 第15-19页 |
·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 | 第16-17页 |
·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 第17-18页 |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第18-19页 |
·教材、教参、教法观 | 第19-23页 |
·教材观 | 第19-21页 |
·教参观 | 第21-22页 |
·教法观 | 第22-23页 |
·三类语言的关系梳理 | 第23-26页 |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 第23-25页 |
·书面传媒语言与语文教学语言的区别和联系 | 第25-26页 |
·阅读观 | 第26-38页 |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观 | 第26-29页 |
·儿童文学观 | 第29-31页 |
·文学作品的阅读观 | 第31-34页 |
·读书观 | 第34-38页 |
4 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38-44页 |
·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观念的指导意义 | 第38-41页 |
·有助于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 第39-40页 |
·有助于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目的 | 第40-41页 |
·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 第41-44页 |
·有助于指导语文教材、教参的编写和利用 | 第41-42页 |
·有助于指导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教学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A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