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附表索引 | 第10-13页 |
| 绪论 | 第13-22页 |
| 第一节 鹤峰县的地理、人口、历史沿革、民族概况及语言状况 | 第13-16页 |
| 第二节 鹤峰方言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意义 | 第16-21页 |
| 第三节 本文所使用的音标符号及发音合作人情况介绍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鹤峰方言的语音系统 | 第22-49页 |
| 第一节 容美镇话的声韵调系统 | 第22-24页 |
| 一、容美镇话的声母系统 | 第22页 |
| 二、容美镇话的韵母系统 | 第22-23页 |
| 三、容美镇话的声调系统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走马话的声韵调系统 | 第24-25页 |
| 一、走马话的声母系统 | 第24页 |
| 二、走马话的韵母系统 | 第24-25页 |
| 三、走马话的声调系统 | 第25页 |
| 第三节 鹤峰方言的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25-28页 |
| 一、容美镇话的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25-27页 |
| 二、走马话的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27-28页 |
| 第四节 鹤峰方言的单音节字表 | 第28-49页 |
| 一、容美镇话的单音节字表 | 第28-39页 |
| 二、走马话的单音节字表 | 第39-49页 |
| 第二章 鹤峰方言的语音特点 | 第49-77页 |
| 第一节 鹤峰方言语音的共同性特征 | 第49-59页 |
| 一、声母方面的特点 | 第49-56页 |
| 二、韵母方面的特点 | 第56-59页 |
| 三、声调方面的特点 | 第59页 |
| 第二节 鹤峰方言语音的差异性特征 | 第59-77页 |
| 一、声母方面的差异 | 第59-62页 |
| 二、韵母方面的差异 | 第62-75页 |
| 三、声调方面的差异 | 第75-77页 |
| 第三章 鹤峰方言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 第77-104页 |
| 第一节 各比较点的音系 | 第78-84页 |
| 一、成都话的音系 | 第79页 |
| 二、石门方言的音系 | 第79-80页 |
| 三、恩施方言的音系 | 第80-81页 |
| 四、武汉方言的音系 | 第81-82页 |
| 五、孝感方言的音系 | 第82-84页 |
| 第二节 鹤峰方言与各代表点声母的比较 | 第84-90页 |
| 一、声母的总比较 | 第84-85页 |
| 二、声母比较细则 | 第85-88页 |
| 小结 | 第88-90页 |
| 第三节 鹤峰方言与各代表点韵母的比较 | 第90-100页 |
| 一、韵母的总比较 | 第90-91页 |
| 二、韵母比较细则 | 第91-98页 |
| 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四节 鹤峰方言与各代表点声调的比较 | 第100-104页 |
| 一、声调的总比较 | 第100-101页 |
| 二、声调古今演变比较细则 | 第101-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4页 |
| 结语 | 第104-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 附录A 容美镇话同音字汇 | 第113-122页 |
| 附录B 走马话同音字汇 | 第122-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