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1-2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一) 国内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国外社会课程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 国内社会领域课程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五、 相关概念分析 | 第19-22页 |
(一) 幼儿园社会教育 | 第19-20页 |
(二) 社会领域课程 | 第20-21页 |
(三) 课程实施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 第22-27页 |
一、 生活教育与生活课程理论 | 第22-25页 |
(一)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 第22页 |
(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三) 张宗麟的生活课程理论 | 第23-25页 |
二、华德福教育与课程理论 | 第25-27页 |
(一) 广泛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 第25页 |
(二) 整段式开展大主题课程的形式 | 第25页 |
(三) 以艺术的形式完成课程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呼和浩特市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结果 | 第27-38页 |
一、 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现状 | 第27-29页 |
(一) 教师对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的理解与定位 | 第27-28页 |
(二) 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结构的分布情况 | 第28页 |
(三) 教师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第28-29页 |
二、 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范围与来源 | 第29-30页 |
(一) 范围 | 第29页 |
(二) 来源 | 第29-30页 |
三、 社会领域课程实施之取向、途径、方法 | 第30-36页 |
(一) 实施取向 | 第30-31页 |
(二) 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 第31-32页 |
(三) 实施的途径和手段 | 第32页 |
(四) 课程实施的方法 | 第32-34页 |
(五) 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四、 社会领域课程评价现状 | 第36-38页 |
(一) 评价主体 | 第36页 |
(二) 评价客体 | 第36页 |
(三) 评价标准 | 第36-37页 |
(四) 评价方式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呼和浩特市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4页 |
一、 社会领域课程实施中课程目标流失的问题 | 第38-39页 |
(一) 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片面,重视程度失衡 | 第38页 |
(二) 对幼儿个性品质培养不全面 | 第38-39页 |
(三) 原因分析:幼儿园课程领导与管理不够具体深入 | 第39页 |
二、 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问题 | 第39-41页 |
(一) 部分课程内容过于抽象且远离幼儿生活经验,可操作性低 | 第39-40页 |
(二) 新兴的课程内容在适宜性和利用角度上尚有待斟酌 | 第40页 |
(三) 原因分析:幼儿园在教材的选择与运用上缺乏指导 | 第40-41页 |
三、 社会领域课程组织实施中的问题 | 第41-44页 |
(一) 课程实施缺乏创新与延伸 | 第41页 |
(二) 随机渗透不够细致 | 第41页 |
(三) 社会、社区参与程度过低 | 第41-42页 |
(四) 家庭参与课程实施的意识差,程度低,方法欠缺 | 第42页 |
(五) 课程评价流于形式 | 第42页 |
(六) 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第五部分 解决呼和浩特市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建议 | 第44-48页 |
一、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社会机构的联系,帮助幼儿园建立社 会实践的环境 | 第44页 |
二、 幼儿园内部相应措施的建立 | 第44-48页 |
(一) 调动家庭参与,将一些社会参观、调查、实践活动事先转移到家庭 | 第44-45页 |
(二)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以及处理教材、课程的能力 | 第45页 |
(三) 引进高层次学术人才,建立“公私一对多”的联合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四) 借助高校师资力量来制定合理、完善、科学的社会领域课 程评价体系 | 第46页 |
(五) 营造和谐、友好、欢乐的幼儿园职业氛围 | 第46-48页 |
第六部分 以幼儿园为主体的社会领域课程改革 | 第48-52页 |
一、 构建以社会领域为核心的主题课程网络 | 第48-49页 |
二、 运用艺术元素与艺术形式实施社会领域课程 | 第49页 |
三、 围绕幼儿的生活环境构建生活化的社会领域课程内容 | 第49-50页 |
四、 运用大主题整段式课程形式安排社会领域课程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