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 导论 | 第16-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8-2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3页 |
·主要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主要思路 | 第23-24页 |
·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重要概念 | 第26-3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31-32页 |
·创新点和不足 | 第32-3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4-64页 |
·马克思就业理论 | 第34-38页 |
·西方就业理论 | 第38-46页 |
·萨伊的自动均衡就业理论 | 第38-39页 |
·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 | 第39-41页 |
·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 第41-43页 |
·新剑桥学派的就业理论 | 第43-44页 |
·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 | 第44-45页 |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 第45-46页 |
·西方经济发展与就业演进理论 | 第46-51页 |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46-48页 |
·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发展模型 | 第48-49页 |
·刘易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及其发展 | 第49-51页 |
·我国就业理论的研究 | 第51-56页 |
·发展观理论 | 第56-64页 |
·西方发展观的演进和评价 | 第56-59页 |
·科学发展观 | 第59-64页 |
3 我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的演变与现状 | 第64-83页 |
·就业数量问题 | 第65-74页 |
·就业数量变化的一般分析 | 第66-69页 |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 | 第69-72页 |
·就业数量变化的产业分布 | 第72-74页 |
·就业质量问题 | 第74-81页 |
·就业质量的提出 | 第74-75页 |
·我国工资水平的演变与现状 | 第75-79页 |
·就业与劳动关系的状况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4 我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的主要症结 | 第83-114页 |
·客观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 第83-94页 |
·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 | 第84-88页 |
·我国转型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 | 第88-91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的国际比较 | 第91-94页 |
·主观因素:就业相关制度缺陷 | 第94-105页 |
·经济增长优先的政府宏观制度设计 | 第94-98页 |
·追求成本优势的企业微观制度设计 | 第98-101页 |
·劳资双方对等博弈制度的缺失 | 第101-105页 |
·外部压力: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 第105-113页 |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对就业影响的机理 | 第105-107页 |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 第107-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5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就业分析框架 | 第114-150页 |
·视角的变迁 | 第115-117页 |
·前提的转变 | 第117-121页 |
·出发点:以人为本 | 第121-123页 |
·落脚点: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发展的相互促进 | 第123-127页 |
·评价体系:数量与质量 | 第127-134页 |
·西方就业评价指标概况 | 第127-131页 |
·就业综合评价指数 | 第131-134页 |
·机制分析 | 第134-147页 |
·双重就业循环机制的提出 | 第134-139页 |
·双重就业循环的过程分析 | 第139-146页 |
·双重循环机制的互动关系 | 第146-147页 |
·政策含义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6 案例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 第150-165页 |
·农民工就业的历程描述 | 第150-156页 |
·刘易斯模型与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 | 第156-163页 |
·刘易斯模型与刘易斯拐点 | 第156-158页 |
·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 | 第158-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7 案例二:大学生就业难 | 第165-177页 |
·大学生就业演进 | 第165-167页 |
·“大学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 第167-172页 |
·大学生就业机制分析 | 第172-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8 政策建议 | 第177-184页 |
·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 | 第177-178页 |
·调结构、转方式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 第178-179页 |
·建立完善政策制度,促进就业数量增加、就业质量改进 | 第179-180页 |
·完善农民工就业的制度安排 | 第180-182页 |
·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安排 | 第182-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1页 |
后记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3页 |